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docx
13页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一、 重点工程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3、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依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设施和资源,打造科学家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自强,建功立业,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1、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2、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3、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4、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强“科普中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构建国家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倾斜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1、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
推行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2、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3、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1、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突发事件状态下,各地各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2、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3、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4、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五)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参与全球治理1、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围绕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2、丰富国际合作内容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双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交流交易聚焦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探索制订国际标准,推动建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参与议题发起和设置,在多边活动中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4、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推进科学素质建设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二、 组织实施(一)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协调机制,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各部门将《科学素质纲要》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中国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沟通联络工作,会同各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科学素质建设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地方各级科协牵头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地区科学素质建设二)机制保障1、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制定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三)条件保障1、完善法规政策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2、加强理论研究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方面,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科普对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学素质建设高端智库。
3、强化标准建设分级分类制定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实施科学素质建设标准编制专项,推动构建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多维标准体系4、保障经费投入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三、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四、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