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番茄病害及其防治.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58925223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一, 细菌性病害:(1)灰叶斑症状:番茄灰叶斑病只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暗色圆形或不正圆形小斑点,后沿叶脉向四周扩大,呈不规则形,中部渐褪为灰白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多较小,直径2~4毫米,极薄,后期易破裂、穿孔或脱落发病规律: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阴雨天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一般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吧及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或《速净》500倍液喷雾③棚室保护地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撒,《速净》50ml+《大蒜油》15-20ml,3-5天1次,打住后,转为预防④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⑤预防用药,速净30ml兑水15公斤喷雾,发病时用速净50ml加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雾(2)叶霉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

      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发病规律: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3~7月和秋季9~11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开花结果期多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田间过于郁闭、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连续阴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防治措施:①合理轮作:和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 ②种子消毒:无病种子可减轻田间由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引进种子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力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对于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子内外的病菌,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用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晒干催芽播种③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④加强棚室管理: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

      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风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⑤选用抗病品种,严把育苗关;(3)灰霉症状:棚内部分叶、茎、果实均出现病害叶片发病部位成灰褐色“V”字形病斑,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层;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或基部,有水渍状斑点或淡褐色大斑,严重的绕茎一周,病枝折断;果实腐烂,密生灰色霉层,传播速度快,烂果很多,由此诊断为灰霉病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发病规律: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 的重要原因。

      防治措施:①种子臭氧灭菌处理:在育苗下籽前,用臭氧水侵泡种子40-60分钟;②大剂量臭氧空棚灭菌:在幼苗移栽前,关闭放风口,用大剂量臭氧气体对空棚进行灭菌处理;③采用RTBF-300病害防治机,对密闭的温室空间空气进行自动化定时量化臭氧灭菌4)青枯症状: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持续1周后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故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厘米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这是本病与枯萎病和黄萎病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发病规律: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最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

      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常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梅雨多雨、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防治措施:①抗病品种②轮作嫁接可把西红柿与非茄科作物葱、蒜、瓜类、十字花科蔬菜或水稻等实行4~5年以上轮作,或采用嫁接技术控制嫁接可用野生西红柿CH—2—26作砧木③降低湿度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育苗和定植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采用高畦种植,开好排水沟,使其雨后能及时将雨水排干及时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④中耕除草西红柿苗生长早期,中耕可以深些,以后浅些,到西红柿生长旺盛期,停止中耕同时避免践踏畦面,以防伤根清除病原若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清洁田园,并在拔除部位撒施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或在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⑤初期用50%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升,8~10天灌一次,连灌2~3次,防治效果较好⑥预防方案:奥力-克(青枯立克)50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

      具体详见产品说明书⑦治疗方案:发病中前期: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天灌1次,连灌2—3次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7天用药1次,喷雾时,每15公斤水可加青枯立克50ml+叶面肥沃丰素25ml5)枯萎症状:又称萎蔫病、“发瘟”,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往往在盛果期枯死;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在中午前后萎蔫,早、晚尚可恢复,以后萎蔫症状逐渐加重,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不脱落,直至枯死有时仅在植株一侧发病,另一侧的茎叶生长正常茎基部接近地面处呈水浸状,高湿时产生粉红色、白色或蓝绿色霉状物拔出病株,切开病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发病规律:①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块②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危害③育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粪蛆危害根部,病菌从口侵入而危害④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的田块⑤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防治措施:Ⅰ 防治技术:跟据“土壤干湿度及植株大小”决定灌药量的多少,以“彻底灌透作物扎根范围”为目的,一般每株灌液专业杀菌农药100—400ml。

      预防方案:青枯立克50ml兑水30斤,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Ⅱ 治疗方案:①生物防治,发病中前期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30斤,进行灌根,7天灌1次,连灌2—3次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7天用药1次,喷雾时,每30斤水可加 青枯立克50ml+沃丰素25ml向茎荩部及周围土壤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高科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高科41%聚砹嘧霉胺800倍液、50%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300~500ml,每隔7~10天灌1次,连灌2~3次②农业防治,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轮作倒茬,重病田与十字花科、瓜类及葱蒜类等蔬菜实行3--5年轮作.如果种植黄瓜,必须用黑籽南瓜进行嫁接;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土壤深翻晒,并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嫁接防病,用野生水茄、毒茄或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确有实效。

      ③植物保护法,及时铲除病株并对原穴进行杀菌处理;浇水时,健康地块与发病地块分开浇;灌药时要将整个作物扎根分为充分灌透;用药后3天内不能浇水,如遇雨或必须浇水,应于雨后或浇水后及时再次使用本产品6)立枯症状: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但有时并不明显,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是本病与猝倒病(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区别的重要特征发病规律: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 侵染所致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左右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2月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幼苗生长衰弱、土壤酸性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的年分发病重防治措施:①预防方案:A、将本产品奥力克《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

      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按每平米2-4克,苗床喷淋B、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或 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稀释1500倍液,每株200毫升药液,进行灌根,间隔3个月用药一次②治疗方案:A、稀释倍数:奥力克《青枯立克》按500倍液稀释使用,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