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与保护对策汇编.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68189374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与保护对策汇编 根据202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精***重要支柱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伟大***梦都将是有力的支持 吉林省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改善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国内背景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2x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公约》于202x年4月生效我国于202x年8月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 202x年6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专题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管理的关系,加快抢救速度,加大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他还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x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精辟阐述: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他还说,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党中央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而可持续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出了战略性部署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上法制化轨道。

      202x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原则和措施作出明确指示,并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x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吉林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与古代关内华夏文明中心区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不同,吉林省主要为阿尔泰语系诸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自古即在此繁衍生息,生产方式以渔猎、采集、狩猎为主,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尽管受农业文明及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吉林省的社会形态仍以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伴生为主,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以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多种形式得到留存,成为吉林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原生态的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萨满文化和渤海文化等在吉林还保留着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存,涵养着大量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确立了自己的影响和地位。

      如满族说部、朝鲜族象帽舞、东北二人转、长白山森林号子、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满族珍珠球、东北大鼓、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放山习俗、长白山满族剪纸、黄龙戏、大泉源制作技艺等,还有环图们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第二批象帽舞传承人金明春,乌力格尔传承人包朝格柱,东北二人转传承人王中堂;第三批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传承人金季凤,黄龙戏传承人赵贵君;第四批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伽亻耶 琴艺术传承人金星三,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董孝芳和韩子平,盘索里传承人姜信子都已成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名片”,对世界文化产生着自己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绚丽的文化光彩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也是我国列入该名录的唯一舞蹈类项目 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建设日趋规范和完善。

      已有2项世界级名录,37项国家级名录,293项省级名录,近千项普查后的市、县级名录在册37项国家级名录中,涉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9个方面(在10个领域中仅无传统医药),其种类亦占优势(辽宁省、黑龙江省均涉猎8个领域,其中辽宁省无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黑龙江省无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二是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保护日益加强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0人,省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7人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影响越来越大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级非遗展示活动使吉林祥云小屋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原色的森林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特色征服了来自世界的人们四是抢救保护“满族传统说部”工作再获成果,已整理出28部满族传统说部五是“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丰富活跃吉林省项目在202x年2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倍受青睐,九台满族剪纸和延边州朝鲜族乐器制作受到好评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202x年5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团远赴捷克和匈牙利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交流活动202x年9月在“感知中国·俄罗斯行-吉林文化周”期间,4位吉林民间艺人在文化产业推介现场进行剪纸、刀画、微雕、松花砚等制作表演。

      然而,从全国比较来看,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不占有优势迄今为止,只有3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吉林省目前第一批,东北二人转、满族说部、朝鲜族象帽舞、蒙古族乌力格尔、朝鲜族跳板秋千等5项内容在全国的518项中只占0.97%;第二批,长白山森林号子、查干淖尔冬捕、满族剪纸、黄龙戏、珍珠球、朝鲜族乐器制作、大泉源制作技艺等22项内容在全国的657项中只占3.35%;第三批,陶克陶胡、伽亻耶 琴艺术、阿里郎等11项内容在全国的355项中只占3.10%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总体数量上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地位其数量即便在东北三省也仅居中游(辽宁53项,黑龙江27项)我们还发现,迄今为止在国家级名录的1530个项目中,吉林仅占37项,占项目总数的2.42%其中,满族珍珠球等13项为吉林独有,其余为与其他省共有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986人中,吉林也只有10人,且尚未有传承团体入围,仅占总数的0.50%,与辽宁38人、黑龙江13人相比,吉林更处于明显劣势应当说,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发掘与丰富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状况不能满足保护的需要,且研究与保护、传承、利用严重断链。

      吉林省高校、科研院所林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深度、广度仍有待加强,且研究并未对保护、传承与利用起到指导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浪潮下,一些单位、民间团体或个人,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存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严重失真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文化内涵因功利与现实需要被随意篡改,受到严重歪曲 第二,东北三省中,惟有吉林省未在省会建立综合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这与吉林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亦缺少专门保存与查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机构,极大地阻碍了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虽存有完整的活态民俗文化村落,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不能满足保护的需要吉林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各项宣传活动覆盖面小,宣传手段单一,宣传重点不突出,相关宣传活动安排亦不系统,呈现凌乱的状态,并突出表现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意识淡漠,这极不利于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 四、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 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管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会,并选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统一规划管理;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来源与管理制度,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及专项资金拨款专用。

      第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促进研究与保护、传承、利用的结合借助大学与科研单位力量,通过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学科研究此外,应确立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指导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及产业化发展,应以专家的指导、审定为基础,坚持以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核为前提,避免其他文化过度渗入、惟一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确保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殊性及本真文化内涵 第三,设立专门展示及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及活态民俗文化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将调查、搜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以影视、图片、文字等形式加以保存,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管理,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专门收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并定期演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将能完整展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村落认定为保护区,增加投资,修缮各种物质文化遗存,避免在保护区建立不协调的现代化建筑,并鼓励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家传、师传、社会传承等方式,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传承 第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弘扬。

      坚持多元宣传方式及重点宣传的原则一方面,可以通过常规媒体具体形象地宣传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非常规媒体,如艺术品、手工产品、商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将吉林特色推出此外,还可与兄弟省或其他国家联合举办各种活动,求得公众响应,变自我宣传为相互宣传通过这种强强联合,发展交流与合作,必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 第五,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式保护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艺术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得以再现,亦是其在新时期得以存在的有效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之初,应充分发挥本省特色优势,塑造有吉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具体说来,吉林虽少数民族众多(55个少数民族都有),但尤以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特色,保护成果最为显著因而,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应以满族、朝鲜族、蒙古族为重点进行,并由点及面地引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关注 第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尽快颁布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可依”要从法律上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救济,构建公众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舆论监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