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30篇).docx
133页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30篇)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 篇3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