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游戏论本科生讲义ppt.ppt

295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56809111
  • 上传时间:2018-10-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3MB
  • / 29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参考书籍:,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逊等编著:《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海东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Carol E. Catron & Jan Allen:《学前儿童课程——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曹中平:《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Jean Piaget:《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1962 Olivia N. Saracho et al:《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8 Joe L. Frost et al:《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3 Karen Gitlin-Weiner et al:《Play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2000 Judith E. Lieff et al:《Playful Learning and Teaching——Integrating Play into Preschool and Primary Programs》,2000 Neville Bennett et al:《Teaching Through Play——teacher’s thin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1996 Janet R. Moyles:《The Excellence of Play》,1993,游戏的现有研究: (Sutton-Smith: the Ambiguity of Play, 1997),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TASP) 成立于1973年4月14日 http://www.csuchico.edu/kine/tasp/,1998年 Diversions and Divergences in fields of play(游戏领域中的转向与分歧) 1999年 Play: Context revisited(游戏:对脉络背景的再思考) 2001年 Theory in context and out(背景中与背景外的理论) 2002年 Conceptual, Social-cognitive, and contextual issues in the fields of play(游戏领域中的概念、社会-认知与背景问题) 2003年 Play an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游戏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 Play: An Interdisciplinary Synthesis(游戏:多学科的综合) 2005年 the dynamic of play(游戏的动力学),游戏研究的可能视角,1、发展心理学的视角 2、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3、知识社会学(文化权力学)的视角 4、教育哲学的视角 5、权利法学的视角 6、生活史学的视角,第一章 儿童游戏的历史:观点、信念与活动,第一节 西方社会的儿童游戏(一)西方古代社会的游戏 1、Agon(即conflict和competition ) 2、Mimesis(即representation) 3、Chaos(即the order and disorder of nature和chance),(二)文艺复兴时期时的游戏思想 洛克 康德 席勒 福禄贝尔 (三)19世纪末的游戏思想 (四)现代的游戏思想 蒙台梭利 杜威 胡伊青加,第二节 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一、我国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 (一)古代儿童的游戏 1、益智游戏 2、文字游戏 3、幻术游戏 4、偶戏 5、运动性歌舞游戏 6、生活游戏 7、童谣 8、野趣,(二)现代儿童的游戏 1、改革开放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强,游戏时间较充裕。

      2、改革开放后儿童游戏的特点: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游戏时间减少,游戏地点由户外向户内转移二、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 1、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2、乐学——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二)我国近现代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2、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之前 3、第三阶段,是“”时期 4、第四阶段,“”后至今,第二章 游戏理论,四大研究类别(Sutton-Smith,1983): (1)定义研究,尝试区分游戏与非游戏行为 (2)相关研究,调查游戏与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及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个体差异研究,研究年龄、性别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4)生态研究,探讨不同情景及材料对游戏行为的影响,一、经典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几种经典游戏理论简介,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复演说 4、生活预备说 5、生长说 6、成熟说,(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1、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 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 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三)经典游戏理论的影响——适用范围有限 1、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二、现代理论,1920年以后发展起来,(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①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②游戏通过强迫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2、艾里克森的“掌握(mastery)”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2)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3)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艾里克森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掌握的思想,他在肯定发展中生物本能的作用的基础上,引进了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性因素,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他运用“娃娃游戏”研究技术,既注重个案分析的方法运用,也试图从中揭示游戏发展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在方法上已介于典型的精神分析方法与统计方法之间3、蒙尼格的“宣泄(hostility catharsis)”理论 在现代,在精神分析学派这里,“宣泄”一词的含义已逐渐缩小,专指攻击性行为或敌意的宣泄。

      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被抑制的本能的侵犯性冲动但其他的许多心理学家开展的验证性研究说明,攻击性游戏实际上是刺激了而不是降低了后来的攻击性行为4、佩勒的“角色动机”理论 (1)角色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可以表现被现实排斥的稚趣 (2)按照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的不同冲突阶段,考察了儿童游戏结构的发展变化5、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侧重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其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上的 (3)其游戏发展阶段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情感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理论4)极大地推动了人格及行为矫正技术,特别是游戏治疗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5)关注了儿童游戏活动的生物性动机,没能重视游戏的社会性以及作为人的游戏者的主动性 (6)没有能够关注游戏在认知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7)重视想像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二)认知理论,1、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 (1)游戏是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并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①、感知运动期(0-2岁)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因而游戏根本不含象征性,也无任何游戏方法可言象征性游戏的出现,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的发展的终结练习性游戏不是感知运动阶段所特有的现象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 第二,伴随社会化的方向,倾向于规则性游戏; 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动②、前运算期(2-7岁)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③ 具体运算期(7-12岁)游戏的发展 7-12岁是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象征性游戏在这一阶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规则性游戏代替了象征性游戏,二是转变为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是“象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一种过渡”3)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 ①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联系、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②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认知发展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①皮亚杰只是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认为游戏只是智力(认知)活动的“变形”或衍生物 ②皮亚杰在游戏发展上,强调了智力(认知)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③皮亚杰在论述儿童游戏的动机和价值问题上,与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十分相似2、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问题解决理论(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1)游戏通过增加儿童的行为选择,促进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强调思维的叙述模式,认为智力(定义为知识与理解力)有两种模式——例证模式和叙述模式前者涉及经验的组织、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后者涉及意义、经验的重建及想像Acts of Meaning),(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机能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2、基本观点: (1)游戏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活动;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3)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