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1页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②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③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④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⑤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⑥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⑦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⑧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官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选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
B.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②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怍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B.③④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十四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人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C.⑤~⑧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B.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D.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参考答案:1.C A.“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错,文中没有这种说法;B.“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错,李成采用的是西方的透视法,他的画体现的并不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D.“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错,这不是西方画的特点2.D “中国诗画的魅力”错,文中没有谈到3.D A.“ 作者认为”错,是名画家邹一桂的观点; B.“固定的,直接的”错;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错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
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
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