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科交叉背景下人才评价问题及对策探索.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17885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7.06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科交叉背景下人才评价问题及对策探索    Summary:[目的/意义]学科交叉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科学研究前沿和重大科学突破,促进科技创新,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期刊分级目录式人才评价模式,让高校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得不到全面评价,进而影响对拥有相关成果学者的评价[方法/过程]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X教授为例,从论文在学校期刊分级目录和论文学科方向归属两个角度,分析该学者论文的学科以及学院分布,揭示传统期刊分级目录与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评价的矛盾[结果/结论]从采用更完善的学科交叉期刊评价方法、设置多维度灵活评价方式、开展多学科合作评价以及设立学科交叉评价小组4个方面提出建议Key:学科交叉    交叉学科    期刊分级目录    人才评价    学术评价分类号:G250引用格式:朱维凤. 学科交叉背景下人才评价问题及对策探索: 以西南交通大学X教授为例[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1, 6(5): 263-270[引用日期]. http://1  引言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超越固有的传统学科边界,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2]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制,使高校科研人员在学科交叉研究上所产生的成果在归属上具有不确定性、交叉性以及复杂性[3]各高校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学术期刊和学术成果分级目录的方式笔者在对各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四川大学[4]在进行职称评审时,根据学科的不同设置两套评级评价方案——人文社科及理工医科期刊分级;浙江大学[5]将學术期刊分级目录作为审核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发表学术论文是否达到要求的重要依据,2005年公布了《浙江大学国内一、二级学术期刊名录》,并在2016年进行了更新;上海交通大学[6]在文科“双一流”建设配套培育与激励办法的通知中,明确将各级学术期刊论文的奖金按《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术期刊分级办法》有关学术期刊分级进行分配;西南交通大学在2014年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该目录按一级学科进行期刊分级2017年在对之前的分级目录进行更新,目前该学术期刊分级目录是教师进行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论文奖励的重要依据。

      综上,国内部分高校存在利用学校期刊分级目录在职称评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论文奖励、绩效考核时对申请者期刊论文进行评价的现象然而,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决定了使用期刊分级目录对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的不适应性因此,如何对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这对固有的学术期刊分级目录标准、界定跨学科性等提出挑战笔者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X学者评价为例,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对该学者SCI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从论文在学校期刊分级目录和论文学科方向归属这两个角度,研究该学者的论文在学院的分布以及学科分布情况,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揭示学科交叉关系,揭示其学术成果在传统的期刊分级目录评价与学科交叉融合之间的矛盾,并针对期刊分级目录和学科方向归属的矛盾,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角度为相关评价提出相应建议,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  学科交叉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目前,与学科交叉概念相关的术语较多,经常出现的概念有“学科交叉”“交叉学科”“交叉科学”“跨学科”等其中,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会议纪要的文字记录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R. S. Woodworth在1926年最早公开提出:交叉学科是指突破一个已知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研究活动[7]。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报告中指出学科交叉是个人或团队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综合起来,用以解决那些超过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领域的问题[8]关于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和交叉科学的关系,路甬祥院士指出,学科交叉是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构成交叉学科,众多交叉学科构成了交叉科学[9]学科交叉属于交叉科学的部分研究内容,它以交叉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通过一定方法和实践使得交叉学科相关问题得以解决或促使新的交叉学科形成,是交叉学科形成的方式和途径,有些学科交叉活动慢慢发展壮大,形成交叉学科[10]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调研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阐述和解释,都对应国外interdisciplinary一词20世纪80年代最早国内开始研究时,部分学者的译法为跨学科,在1985年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上,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在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将其译为交叉学科,后来大多数学者开始沿用交叉学科这个译法,由此可见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二者本质相同,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学者使用习惯的差异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不能有效研究学科交叉的成果,对学科之间整合或交叉的强度与广度、学科交叉成果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等问题日趋得到基金资助部门和研究者关注。

      学科交叉测度在科学计量学领域以具体数值大小来表示学科交叉度的强弱,能更准确地描述出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源与差异化,可以打破现有的基于研究成果所在期刊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国内外学科交叉测度研究主要从个人学术背景、合作者、目标文献本身和Reference4个方向展开通过学者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11]以及合作者的机构、学科[12-13]来进行学科交叉度的分析,都需要基于人进行测度分析,学者的数据统计繁琐复杂,正确性无法保证并且存在一定主观性目标文献内容能够直接反映论文学科交叉程度,基于文献内容的学科多样性测度主要是采用文本挖掘等技术,分析文献内容的主题分布[14],以及结合目标文献、Reference、施引文献的多维指标进行学科交叉度测量[15-16]但是目标文献的测度指标和来源相对单一,而Reference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测度该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因此目前基于Reference的学科交叉测度的研究成果也最多测度指标从之前的一维指标发展完善到三维综合指标,一维指标[17-18]主要测度的是研究对象涉及的学科数量,二维指标不仅测度研究对象涉及的学科数量还加入了学科分布均匀程度,主要指标有Shannon信息熵指标[19]、Simpson指标[20]、Brillouin指标[21-22]等。

      三维指标考虑了学科的丰富性、平衡性、差异性等[23-25]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针对西南交通大学在对学者进行评审、绩效考核、论文奖励等方面,存在学者的学科交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法认定的情况,对各学院学者进行调研发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X学者研究方向为摩擦学,摩擦学是涉及表面界面、生物仿生、微纳制造以及机电控制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该学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科,动、静摩擦的研究涉及机械工程,润滑膜、摩擦表面的材料涉及材料学,角蛋白组织摩擦、关节摩擦涉及生物学,流体润滑状态的滑动轴承涉及流体力学,摩擦化学涉及化学,金属物理涉及物理学,学科分级最复杂,而且该学者是该学院SCI论文数量最多的学者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的科研绩效评估工具InCites,对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X学者的论文进行学科的归属分析依据《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和学院与学科对应关系,利用Excel相关函数分析整理其论文所刊载的期刊在学科、学院的归属和等级划分首先利用SCI-E数据库获取X教授的“Web of Science Researcher ID”以及“Alternative names”,结合“Organization-Enhanced”限定来获取X教授的学术成果情况,将检索获得的数据经过清洗整理并经X教授核对后进行分析。

      4  数据分析4.1  学者论文学科方向分析在SCIE中检索获得X教授1999-2020年发表的论文共145篇(见图1)在InCites的SCADC体系中,对这些论文的学科方向进行分析,发现X教授的145篇论文期刊学科分布非常广泛,涉及SCADC学科分类中的12个学科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期刊,论文量为81篇(占比55.86%);其次才是机械工程学科期刊,论文量为59篇(占比40.69%)此外,X教授论文所属主要学科还有物理学学科,论文量为37篇(占比25.51%)化学25篇(占比17.24%)若在人才评价时,机械学院仅认可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就会造成其余85篇论文无法得到相应评价4.2  学者论文所属学院学科对应分析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对X教授1999-2020年发表的145篇论文对应的学科和学院进行分析发现,145篇论文中只有132篇论文在期刊分级目录中如表1所示,X教授的论文涉及期刊分级目录的18个学科,涉及学科面广,与InCites分析一致,X教授的论文最多的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量为91篇;其次是力学学科,论文量为68篇,而InCites分析力学学科论文近3篇,相差较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InCites没有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发文量为50篇,是论文数较多的学科除此之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科发文量为35篇,而InCites分析中该学科发文量为0根据西南交大《分级期刊目录所对应学院》,通过学科与学院的对照,进一步对论文对应学院进行分析(见表1),X教授的论文最多对应的学院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91篇;其次是力学与工程学院68篇;归口第三的学院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共56篇;而能够对应到该教授所在的机械工程学院的论文仅49篇这意味着该教授的成果,即使对应到最多的材料学院也只能有91篇论文而该教授的论文仅有49篇能够对应到其所在的机械工程学院,其余96篇论文不在机械学院对应学科的学科分级目录4.3  问题及其讨论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X教授的145篇SCIE论文中,仅有49篇能归属到所在学院,剩下的96篇论文无法按照期刊分级目录的对应原则确定归属,学院无法直接进行认定评价,在学院工作量计算、论文奖励认定时无法进行认定,在职称评审时只能通过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认定,认定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说明与学科交叉的发展相比,学院认定评价所用的学科分类体系相对滞后在访谈中发现,学院领导以及学院教师等相关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本学院的学术期刊分级目录与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无法匹配,但都只是主观感受,没有准确而充分的数据支撑,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受到很大限制,对于自己以后的研究成果能否正确评价也具有不确定性。

      访谈中还发现,对于学科交叉研究的学者而言,他们的成果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也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论坛来促进国内外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传播5  对策及建议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交叉科学部,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在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迈出新的一步学科交叉研究缺乏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群体[26],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论文发表、奖励申请时更难成功[27]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从事学科交叉研究学者涉及的领域丰富、学科更多,很难有研究领域对口的专家进行评定,但是传统的同行评议,需要从确定的学科领域中选择评审专家,专家们对自己的学科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对学科交叉的成果却并不一定熟悉,因此在评审中往往只看评审项目或成果在本学科中的水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