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父母心.doc
8页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父母心父 母 心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结构分析〕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
这是故事的结局〔语意理解〕"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写作特点〕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
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4.认识4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操作要点〕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1.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4.扩展延伸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资料〔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