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阅读”中探讨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71000482
  • 上传时间:2022-03-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4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在“阅读”中探讨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小学数学;解题才能 简介:张琪琪(1995.10—),女,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指简朴地通过视觉欣赏图片文字获得一些信息,而本文中的“阅·读”还包含有体验、阅历的含义,是调动全身的感官去感知,从而获取数学学识、掌管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多角度去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以此分析提炼内容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才能、思维才能以及计算才能,扶助学生进展数学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解题才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掌管解题思路,“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是告成的一半,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扶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条件、数量关系、问题等,“阅·读”可以在确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题才能解题第一步—审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总结出了以下两条策略 (一)抓关键,理清题目思路 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好多时候会展现内容分外多的题目,甚至里面还包含了一些干扰信息阅·读”在这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一个词语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抓住句子中的關键字词。

      一个题目的关键词往往对此题具有指导意义,“阅·读”可以扶助学生找到关键点,理清题目思路平日在举行解决问题的练习时,教师可以指点学生多举行“阅·读”,在“阅·读”中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圈出来,理解词语表达的概括意义 例如,在练习中曾展现这样一道题目:“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全程65千米,每天要开6个来回,这辆汽车每天要行驶多少千米?”笔者在两个班级举行了测验:一个班级不做任何要求,另一个班级那么要求“阅·读”全体的题目文字以及图片信息,并且圈出关键词结果察觉,不做要求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对于这题的解题思路是6×65=390(千米),在询问过程中,他们表示并没有留神到“来回”这个词而要求“阅·读”并圈关键词的班级,仅有几个学生列了这样的式子求解,其他学生都是65×6×2=780(千米),并在旁边解释道:“来回就是开过去再开回来,一个来回有两趟路程 由此可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通过“阅·读”的方法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可以掌管整个题目的联系点和易错点,在“阅·读”中找到审题的关键点,理清题目的思路,在确保正确地前提下可以快速地解决问题 (二)多读题,了解题目信息 小学阶段的学生解决的问题一般以文字信息为主,但好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带来的信息。

      他们往往找不到数量关系,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已知条件,最终只会加减乘除胡乱使用一方面,好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读题的习惯,面对一段长长的文字,他们有时只会一扫而过,还没有了解题目的意思,就已经拿笔在写了,审题不够专心另一方面,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好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读题,留心地讲解着题目中的信息,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审题,对题目信息的了解不够充分 这时,学生可以在集中精神的处境下通过“阅·读”了解题目信息,进而找到正确的读题方式对于一些文字对比难理解的题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读出声音,做到心口一致第一遍只需了解大致内容,知道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其次遍可以留心地读,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了解条件之间的关系 反复的“阅·读”训练可以扶助学生提升留神力,相对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学识点同时,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自己读题,在“阅·读”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读题才能,进展核心思维,建构数学学识布局,提升数学素养 二、深度探索学识,“阅·读”扶助理清思路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系列的难题摆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正确地理清思路,通过“阅·读”找到解题方向,提升数学解题技巧和才能。

      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启程 (一)勤检验,判断结果对错 大多数学生对于题目的解答仅限于读题和做题,做完以后就直接开头做下一题了,殊不知列式子、写好答句只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其中一个步骤,真正的结果一步是检验检验可以扶助学生对解题的最终结果举行检查,也是对自己的解题思路举行反思的一种表现而在“阅·读”中举行检验可以扶助学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是对的 检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处境好多数学问题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么题目要求的一些量断定也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如:五年级一共有六个班,分别有49人、50人、49人、50人、48人、48人,求这个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假设有学生算出结果是48.5,在“阅·读”后,稍加斟酌就会察觉,结果断定是有问题的由于人数按实际处境都是整数,没有小数之说另一种那么是带入原题举行检验,也就是已知条件和所求解的答案彼此交换计算在“阅·读”中将得到的结果作为条件举行计算,看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题目本身原来的条件 在“阅·读”中勤于检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提升解题正确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制止大量在解题中展现莽撞、马虎而导致的问题。

      (二)近生活,转化题目语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本上有大量问题其实是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心理上无法产生认同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而新课标中强调了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试着通过“阅·读”的方法来联系生活实际举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产生亲近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中渗透一些生活常识、常见的数量关系等,譬如购物、分东西、行程等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学识层面,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例如,在《平均数》一课中,教材表示的是男生女生玩套圈比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亲身体验,对于平均数的数学价值无法产生猛烈的认同感笔者舍弃了这一内容,创造性地在课堂上玩起了拍球嬉戏,邀请4个女生,5个男生上台拍球,记录好球数后,请学生们斟酌,男生和女生谁拍得更准通过“阅·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笔者告成吸引了学生的留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究,对学识的印象更深刻 由此可见,在“阅·读”的根基上联系生活实际来举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概括的情境中扶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内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明白“生活即数学,數学即生活”,在“阅·读”中提升学习效果。

      (三)善分析,选择适当方法 小学数学中,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多达十几种,而在大量的练习中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知道,找对一种方法不仅可以扶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做到“又快又对”而“阅·读”可以扶助学生深入分析题目的类型、找出题目的特点、概括题目的布局,从而在脑海中挑拣出适合的解题方法 对比典型的就是文字信息冗长的题型,学生在“阅·读”之后就会感受到题目的烦琐,想要寻求干脆的文字表述,这时就可以选择列表格或者提取关键信息的方式来整理题目信息;遇到对比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在脑海中表示题目所呈现的概括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过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一些特定条件,选择数形结合的方式来举行探索;还有一些题目热爱用特定的符号、字母等来举行表述,学生对于这些对比目生,一时难以采纳,在思维上有一点“别扭”,这时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用“代数字”或者“转换”的方法去理解题意熟谙的数字或者图案可以让学生产生熟谙感,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斟酌 解题方法千千万,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感知、交流、操作、体验中找出适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

      在“阅·读”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才能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聚焦学识内涵,“阅·读”激发多种思维 问题解答完后,学习并没有终止,这时候恰巧需要教师根据各种问题的解答去“阅·读”分析、对比,扶助学生训练思维,了解各个学识的本质内涵,扶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解题才能 (一)抓变化,找出题目特点 数学问题的奇异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根据同样的一句话,仅仅变换其中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就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变”遇到这类问题,教师要扶助学生了解学识的横向联系,在“阅·读”中抓住其轻微的差异,找出题目特点,通过“阅·读”将新获得的学识系统地迁移到本来的学识体系中去,形成思维上的整合性 在教学《相遇问题》这一节课时,笔者很热爱将这些题目放在一起: 1.小红每分钟步行60米,小刚每分钟步行70米,他们两人从马路两端启程,相向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一开头小红和小明相距多远? 2.小红每分钟步行60米,小刚每分钟步行70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启程,相背而行,经过6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3.小红每分钟步行60米,小刚每分钟步行70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启程,同向而行,经过6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 这三个问题都是步行距离问题,看似条件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是细细“阅·读”之后,就会察觉其中不少轻微的区别。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看出第一其次题虽然起点和终点各不一致,但两个人的行驶方向始终都是相反的,所以求的距离其实就是两人的路程之和而在“阅·读”中会察觉其次第三题虽说全体文字几乎都一致,但一个是“相背”,一个是“同向”,相背而行求的是两人的路程和,而同向而行求的其实是两人的路程差 一题多变测验的是学生能否敏锐地从“同中找异”,总结归纳不同的解题技巧,而“阅·读”恰恰可以扶助学生找出题目各自的特点,培养发散性思维,在“阅·读”中综合运用各种学识,触类旁通,建构学识的横向体系 (二)多总结,察觉题目规律 笔者在教学中察觉,有时一致的学识点一旦放入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对于题目理解的整体方向就轻易展现偏差,从而产生大量不必要的错误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题目所给的不同题型,扶助学生在“阅·读”中举行纵向对比,找到其中的共通点,察觉并总结解题阅历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在对四年级学生举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笔者察觉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始终很难理解这样几种题目,这些题目如下: 1.娟娟看一本198页的儿童名著,前5天平均每天看14页,剩下的打定8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2.一条隧道全长690千米,工人们先挖了5天,平均每天挖60千米,剩下的计划平均每天挖65千米,还要挖几天? 3.工厂里有一批零件共1300个,前6天每天加工140个,剩下的计划4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个零件? 笔者让学生“阅·读”查看这几题中题目给出的条件以及解答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经过“阅·读”后察觉,虽然问题语境不同,但他们都是先给出了总量,并且都已经完成了其中一片面的内容了问题都是求剩下的每天要完成多少或者几天才能完成 类似这样在不同语境中,但是题型相类似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扶助学生“阅·读”讲解归纳,从而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掌管这一类题型的解答方式,在“阅·读”中举行学识的迁移,制止在以后的解答过程中滥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总结 总之,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得志于列对算式、结果的正确,而应在“阅·读”中不断分析总结阅历,从解题的各个方面,扶助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转化题目语境、察觉题目规律、找出题目特点,在解题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通过“阅·读”扶助学生学会审题、理清思路、进展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教学做合一 【— 1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