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当代意义.docx
11页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当代意义 [论文关键词]礼乐文化 [论文摘要]“礼乐”是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关键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友好社会的内涵和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在现代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须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世界上其它地域的青铜文明关键是青铜兵器和工具,而古代的青铜器是以礼器和乐器为主由此可见,礼乐文明是古代的主要特征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敬礼”这个字原来是表示祭奠神灵的一个仪式乐”象征的是一个乐器古代举行祭奠神灵仪式的时候,通常要演奏乐器、演出舞蹈,而且伴有歌唱,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用于管理国家,使大家在一个礼仪规范中遵照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人伦友好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但维系了周王朝长达八百多年,更为以后秦汉帝国建立的大一统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两千多年来礼乐成为儒家思想根本的支撑,礼乐教化在大家修身治国和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主要的作用,成为古代文化关键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中华文明区分于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一个主要的标志。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能够使人相互和敬,二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周礼的种类繁多,关键有祭奠、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包括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很多礼仪、礼制和礼义由繁琐的礼仪制订了和之配合的多种音乐使用标准,不一样场所、不一样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要求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置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周礼中,“礼”和“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表现为等级制度的要求和要求,社会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全部要由礼来加以区分和定位不过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和“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异感,以达致友好的理想境界二者即使功效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够延续275年,在一定意义上,依靠的就是这套礼乐制度。
东周时代(公元前}}o一前256年)也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么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史称“礼坏乐崩”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础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含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索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全部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依据当初的需要制订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全部有一部K}L乐志》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显著存在着一个断层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关键的贡献者,儒家创建者孔子则是发展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她首先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输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其次以礼乐为讲解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效一)认识礼乐文明,重在把握其中的要义礼之因此合理,正如K}Li2J>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订的。
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足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不过,这并不等于说人性能够不受制约,能够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过分,一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友好、进步的确保人的情感应该和天道(大自然)一样,处于阴阳友好的“至中”境界不过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所以需要礼(多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1.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娜L记·曲卒L}>日:“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分人和动物、文明和野蛮的标准,因此“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关键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者,理也”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知道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分事物或行为的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作为一个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个道德规范,引导大家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i.}语·为卿)所以,礼乐文明更强调经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经过知礼、守礼,达成社会友好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标准的和,这个标准就是守礼在相互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成友好,才是最美的境界2.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精神友好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大家各安其位,友好相处其二,“乐”重视有秩序的协调《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J沽卷之音矣其用五音比方多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友好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r}.i}J)曰:“致乐以治心”K}缈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愉快安宁,生命长久之功3二者关系的认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一样,本质上是相通的份L记·乐i改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y)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但选取乐,要按礼的要求,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2)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和调和,就会形成友好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二)仁—才L乐思想的升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刘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和留恋溢于言表,但并不是袋周礼作为不可改变的教条来崇敬、遵守当初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首先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的礼乐遭到破坏;其次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不然大家就无所遵照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依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仁是统领礼乐的灵魂,她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和她人、社会的关系孔子把礼乐制度这种外在的形式和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的仁、不仁直接联络起来,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确对待礼乐典章制度或遵守礼乐典章制度的,只有含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乐或合乎礼乐制度。
个体应该重视约束自己,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成为含有道德理性的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便成为礼乐制度的本质义蕴,这是孔子对于礼乐制度这种外在形式、仪式的后面因此然的追根究底,是对于礼乐典章制度理论基础的寻求,亦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新诊释三、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一)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批判地继承“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表现被仁统领的礼,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秩序、等级和差异,这种“仁者爱人”之爱,也是以亲亲、尊尊为关键的有差等的爱礼乐强调严密的等级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发明性 (二)坚持“损益”标准,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批判地继承(三)传统礼乐文明有利于友好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应该和时俱进建设“友好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详细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一和自然友好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全部带有当代生活的特点,不过和传统礼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在建设友好社会的现代,礼乐文明含有值得开掘吸收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兴趣,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友好的计划,对艺术目标的设计,对教育功效的要求等等。
今天很多有识之士为保护传统文化多有举措,关键集中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如民间工艺、古建筑、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戏曲等等,仅仅这些,不足以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四)保护文化延展性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需要礼乐文明是自周代以来直至清代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是传统文化的关键价值从古代的家庭到家族、国家,全部是根据“礼”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大家的衣饰、建筑、行为方法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四、礼乐思想在新时代的适用当代社会学的理论,经过对各民族社会的比较研究指出:礼仪、规范、风俗、伦理,并不是部分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而是权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符号正因为此,传统的礼乐文明,有很多值适当代人反思和学习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深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全部有生动的论述,在处理人本身矛盾,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礼乐文明的优异结果,更加好地建设友好社会一)“修己”、“安人”,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友好礼乐文化的主要作用之一,正是调整人的心J胜,修身养性从而达成人本身的友好。
《大黔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经过“修己”而获仁的人,其行为一定惠及她人所以,“修己”的结果必定是“安人”修己”的实质是求仁,“安人”的实质则是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他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他人通达事理所以,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自觉意识到人是有价值的,体认到人生之可贵,要使“人为贵”就要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络起来发挥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不坐而论道,充足重视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二)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的思想((}L记·经解》说:“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儒家学说把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关键和关键放在对人和人事的关心上,从而确定了儒家学说的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价值,即以人为本从人本、民本这个关键价值出发,从而深入建立了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德治的理论基础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和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有差异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大繁荣,人的主体地位无和伦比地被重视和尊重,这是以往任何社会全部无法相比的三)和人交以“礼”为重“礼”首先是要区分和有秩序五伦”关系的友好,需要“礼”作为润滑剂,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弟兄有序,好友有信”。
这在当代也是基础适用的比如孝善、忠义、诚信有了区分和秩序,大家就能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假如每个人全部能尽职尽责,不越礼,那么社会肯定就友好了四)和而不一样的“和合”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