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歧义语篇的语用功能研究.docx
12页歧义语篇的语用功能研究 口子晓日Summary:本文运用语篇语用学的分析法,对歧义语篇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歧义语篇中,歧义句往往处于因果关系语境中,充任语篇中因段或果段中的一环,没有明显的表衔接的因果标记词此外,通过与汉语其他句式的比较发现, “委婉含蓄”整个事件的过程及结果是歧义句式的知觉视点,而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心理情绪则是歧义句式的观念视点Keys:歧义语篇语篇语用学功能一、引言:语篇语用学分析法语篇即成篇的话语,它由一系列语义上连贯、结构上衔接的句子组成,是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结合语篇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是语篇与语篇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组合的语用因素、语篇的意图性和情景性、语篇中的指称与交际距离以及言语行为等问题对歧义句所在的语篇进行功能分析,不能超越起码的社会互动和会话分析的考虑,从语篇的形式和结构方面去寻求意义/意图所以,和单纯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研究方法不同,对一个句式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有其独特的方法和途径句法结构往往只要一个短语或抽象的句子就可以对其各个部分的句法性质做出判断,语义结构也往往只需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可以对其表层或深层的语义关系进行研究,而语用功能的研究却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而应该把它放到更大的语篇中进行研究,只有在更大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可能对其功能做出准确详尽的解释。
比如:“V+N”这一歧义格式对研究其语用功能就无多大价值,而必须在更大的语篇中才可以看出其来龙去脉如:(1)补偿父母的遗憾(2)于是,又去逛商店,见到合适的又买(当然高档的还买不起),买的总比穿旧、处理的多,形成“恶性循环”,衣柜还能不“衣满为患”?例(1)出自一篇课文的标题《孩子不能补偿父母的遗憾》,在整篇课文中,作者要陈述的中心思想是“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实现他们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所以对于标题正确的理解是:孩子 不能补偿父母的遗憾如果单看“V+N”格式,则可以有两种理解:“补偿 父母的遗憾”或“补偿父母的 遗憾”在例(2)中,如果单看“V+N”这一歧义格式,“穿旧、处理的”可以指“穿旧、处理的衣服”,也可以指“穿旧、穿处理衣服的人”,但在上述语篇中,只能是“穿旧、处理的衣服”二、歧义语篇功能分析由于语用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已经成熟的、相对独立的分支,所以国内学者对语用学和语篇研究的定义及其关系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语用学包括语篇研究(范开泰,1985),将语篇分析包含在语用学之内,认为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其中话语结构分析就是语篇研究的内容。
而侧重于语篇研究的学者则认为语篇研究是一个更大的范畴,沈家煊(1998)在论述话语语言学时认为,在其研究范围内有两点一致的认识:超出句子的语言体;在实际环境中的语言显然,语用学在这里被包含到语篇研究的范围里了语用学与篇章学到底谁包含谁的问题暂且不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二者都是研究语言的使用问题的,都是为逾越形式语言学在研究语言问题时所遇到的障碍时应运而生的在这里,我们把歧义句的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都放在歧义句的功能范畴内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其语篇功能一)歧义语篇分析的内容最小、最简的篇章莫过于由两个连贯、衔接的句子所组成的简单句群,可以说,简单句群是语篇的最小形式语篇不论大小、繁简,都有共同性,那就是都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中心,这个中心由在一定结构线索基础上形成的逻辑事理线索体现出来语篇研究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应用研究,因此,语篇研究“不仅包括语言学各个传统层次上的分析,而且包括超句子层次的语篇组织和结构的分析,涉及语篇衔接、语篇连贯、语篇模式、语篇制约因素、会话分析中的对话特点、话轮交替、临近配对、话语修正等下面着重从语际关系、语篇衔接、语篇视点、语篇互动等方面来分析一下歧义句的语篇功能,即歧义句在其语篇中的价值。
我们把歧义句所在的语篇称为歧义语篇,歧义语篇至少包含两个结构意义上相关联的分句,其中一句为歧义句下面小段的内容既涉及从单个句式的角度对歧义句所在语篇的功能特点的分析,又涉及从整段语篇的角度对歧义语篇的特点的分析二)歧义语篇的语际关系语篇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分句组成的,而句际关系指的是在连贯的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结构上和意思上的联系,即语篇中各组成分句与其前后其它分句的结构及语义联系我们知道,“把”字句语篇往往是用来说明一个包含有“原因——手段——目的”的事件过程,其中“把”字句与其前后分句的句际关系是“手段——目的”或“原因——手段”而我们通过考察分析所收集到的歧义句语料发现,歧义句在句际关系中常常充当广义因果关系中的一部分,即歧义句往往处于因果关系语境中,充任语篇中因段或果段中的一环,或解释原因,或表明结果这是歧义句在语篇结构中的功能例如:(3)就拿爱迪生来说吧,小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孩子是个弱智儿,我们没有办法教他4)什么“要年轻的一些的”呀, “应该有大专文凭”啦,还要“有领导才能,能联系群众”等等在例(3)中,是因为“你的孩子是个弱智儿”,所以“我们不能教他/我们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教他”。
显然歧义句表达一种事态结果,处于表结果的分句中,其前面的分句则表示事情的原因例(4)中“应该有大专文凭”则是因为“对干部的选拔越来越严格”,所以歧义句也处于结果分句中三)歧义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衔接是一种句子间的语义联系语篇的衔接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起来,使语篇和语境有机结合,语篇前后一致而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存在于语篇的低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篇章在形式上的衔接是为语义上的连贯服务的,衔接的手段有多种,在因果语境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就是很明显的衔接词,这是有标记的衔接,此外还有无标记的衔接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歧义语篇都没有明显的词语标记来显示各分句之间的语义联系,人们往往通过在当时情景中的认知推理和想象来建构歧义语篇在头脑中的整体语义联系而事实上无明显衔接标记的歧义句语段可以依逻辑语义关系插入有形的因果标记“因为”如:(5)甲:您摔过跟头吗?乙:你指的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甲: (还)什么工作生活,就是平常走道没留神,“叭喳”!狗吃屎,嘴啃泥,大马趴,倒栽葱!乙:嚯!哪儿有摔这么厉害的?甲:前些日子,我摔了一个跟头比这厉害,不说摔出点国际水平,起码也摔出世界先进行列。
乙:有这么悬吗?甲:首先这地方就悬乙:什么地方?甲:北京动物园狮虎山星期天一人没事上那儿看老虎玩儿去,不知道哪位缺德,一边儿往前挤一边儿起哄:“老虎出山喽!” “日呕——”,他把我从围墙边儿上给挤下来了!乙:哎呀,摔坏了吧?甲:摔坏哪儿都没关系,关键是摔这地方,(因为)它……它不是人呆的地方!乙:呦,掉老虎洞里了!(6)乙:撞人啦?甲:一共仨乙:撞了仨哪!甲:最后撞这个人,我这个乐呀!乙:撞了人你还乐呀!甲: (因为)他可乐嘛!乙:怎么回事?甲:一出前门,快到大栅栏了,前边有个三轮儿甲:他要靠边儿站住往边上一挤,我没地儿去啦!一拨把,噌!上便道啦! 乙:啊 甲:正撞上一个老头儿前轱辘正撞老头儿后腰上,也搭劲儿猛一点儿,咚!一下子把老头撞到药铺里去啦 乙:好家伙 甲:药铺里边的人吓一跳啊 “老先生,您买什么?”老头儿说: “我什么也不买,我是被撞进来的!”老头儿出来,我赶紧赔不是甲: “哎呦,老大爷,您瞧是怎么个话儿说,我把您撞啦,我有急事,我是给我爸爸请大夫去,一忙啊,把您给撞啦,这不,这不是更耽误工夫老头说: “有急事,你也别玩命啊!给你爸爸请大夫去,你干吗把我秀到药铺里去啊!得亏我这身子骨儿,软点J乙不让你给撞坏啦,哪儿的事情啊。
嘿!老头儿走啦!您说可乐不可乐?乙:你就别乐啦!为看场电影就这么玩命呀!(四)歧义语篇的视点“语篇的建构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在建构语篇时,人们需要对与语篇主旨、意图等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和组合,这种选择和组合体现为语篇视点视点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的一种图式,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又影响语篇表层结构的组织任何句子或语篇都蕴涵着时空、观念、叙述、知觉等视点,句子的信息中心或一段语篇中的中心句通常负载着句子或语篇的视点本文拟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研究歧义语篇的视点及歧义句在其中的作用知觉视点关注知觉的对象,从话题/述题和信息结构入手解释语义连贯,观念试点则体现说话者的价值判断在单个的“把”字句中,动补短语往往是句子的知觉视点,如“请把门打开”中,“打开门”是说话人一开始就关注的焦点,也是他发话的主要目的然而,在“把”字句语篇中,如“请把门打开好吗?房间里太热了,透透风中这时知觉视点往往不是集中于“把”字句,而是集中于其它分句,表目的的“透透风”反映了说话者发话的角度和视点在单个的歧义句中,由于某个歧义词或歧义短语是该句子的信息中心,所以也往往能体现该句子的知觉和观念视点。
具体来说,“委婉含蓄”整个事件的过程及结果是歧义句式的知觉视点,而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心理情绪则是歧义句式的观念视点而在以歧义句起始或结束的歧义语篇中,歧义句往往是该语篇的中心句,该语篇的特点也往往体现在歧义句上如:(7)“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旱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在上面的语篇中,“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知道了……”是整个语篇的起始句,是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起因,可以说是该语篇产生的时空视点和知觉视点我本来要……来投……”是段落的结束句,语义上则是对整个语篇表述的总结,很显然这个歧义句包含了该语篇写作时的知觉视点和观念视点无论是因果语义类还是评价描述语义类的歧义句,说话人都是基于“委婉含蓄”的知觉视点,而至于观念视点,对于超常语义类的歧义句来说,如例(8).其视点则倾向于客观描述8)“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什么?……”“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了你老头子更和气了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很明显,由于阿Q的话不完整,意思传递过来,在审问者一方产生了误解,以为阿Q说的就是抢劫赵家的事阿Q则以为问的是他想的那件事,于是回答:“假洋鬼子不准我!”审问者接着错下去,以为阿Q招的正是抢劫赵家的事,所以把阿Q训斥了一顿直到审问者说出“打劫赵家的一伙人”时,阿Q仍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歧义句在语篇中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特定的句际关系,特定的交际意图及表达效果下,特定的语篇选择了歧义句式,这是语篇对句式的制约作用而句式在被选择使用以后,也对语篇的建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在例(7)中,首句是本段话的主题句,歧义句对后来的语言组织有预示作用,即预示下面要描写阿Q受审的事情,下文必须如此组织话语,否则就有害语气和文气的连贯在例(8)中,“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也是该段的表达中心,对前面的语言表达有囊括作用,只有上文如此,才能有下文使用歧义句的水到渠成三、结语上文分析了歧义句的语用特点及语篇功能,在汉语或任何语言中,特殊句式都有其特殊的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某种句式和某种功能相对应,这种对应又是如何开始、如何固定下来的呢?如果把某种语言中的所有句式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每种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