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念·发现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docx
4页“悬念发现”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杨海蓉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悬念发现”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悬念导入,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建构知识,这种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悬念发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悬念导入,激趣诱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效果,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常常采用悬念导入法悬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所谓悬念导入法,是指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设疑、提问激疑、故事引疑、魔术激疑等都是悬念导入法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筆者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神医扁鹊在行医过程中,路过一个小国家,听到人们说国王的儿子突然倒地身亡,便要求去看看王子,只见扁鹊先翻开王子的眼皮,然后又给王子把脉,把手放在他的鼻孔处,随后告诉国王王子没有死,只是暂时休克。
扁鹊给王子掐掐人中,按压胸部,不一会儿王子真的醒了过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扁鹊真厉害!他怎么知道王子没有死呢?” 学生纷纷说:“他的瞳孔没有放大他还有心跳他的呼吸并未停止笔者趁机导入课题:“看来心跳、呼吸和人的运动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吧教师可以经常变换方法,灵活使用悬念导入法,给学生新鲜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二、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有时,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此时,我们可以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要想知道猜想正确与否,就必须进行实验在动手实验之前,学生需要拿出可行的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急于组织学生测量呼吸和心跳,而是先让学生猜测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在学生做出“运动越剧烈,心跳、呼吸越快”的猜想后,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测量心跳、呼吸的方法最后,大家决定测量“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休息一会儿后”这三种情况下的心跳和呼吸次数,并设计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三、 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实践出真知,若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则必须经历实践。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的有效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我们一般采取分组实验法,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团结就是力量,分组实验法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团结起来,既要合理分工,又要相互配合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笔者没有让学生独自测量,而是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实验: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两人交互测量最终,学生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验效果四、分析归纳,发现结论学生经过了充分的观察与实验,收集了数据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和归纳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小组范围内的讨论,即各小组成员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推导规律,得出结论;其次是全班集体交流研讨,即各小组代表对发现的结论进行汇报和交流,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时,学生通过实验收集到各种状态下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笔者让各小组计算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画出条形统计图,再进行集体讨论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运动会使呼吸、心跳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总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实验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