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
20页生态都市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内容提纲:本文从生态都市的内涵和特点入手,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了都市发展上的生态学思想来源,以及生态都市的重要理论基本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都市的理论研究以及生态都市建设实践核心词: 生态都市 田园都市论 有机疏散论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 清洁生产论 都市复合生态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生态都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筹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是都市生态理论发展的必然成果生态都市”的思想渊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此后,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都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都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1. 生态都市的内涵和特点1.1 生态都市的内涵生态都市是都市生态化发展的成果,简朴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构造生态都市的发展目的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涉及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其基本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都市的目的和主线所在,即生态都市不仅能"供养"自然,并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和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1. 2 生态都市的特点与老式都市相比,生态都市有着本质的不同,重要有如下几大特点:1.2.1 和谐性 生态都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都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人类活动增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都市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布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都市不是一种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怀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都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都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都市的核心内容1.2.2 高效性 生态都市一改现代都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营机制,强调提高一切资源的运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运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1.2.3 持续性 生态都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引的,兼顾不同步间、空间,合理配备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裔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增进都市临时的"繁华",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1.2.4 整体性 生态都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华,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谋求发展一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完善都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步控制都市规模,增进中小都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生态都市的完善依赖于每个子系统的平衡发展,良好的生态都市环境与都市中的每一种人,每一幢建筑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措施和技术,对多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为生态都市建设做出科学决策1.2.5 区域性 生态都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自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本之上的并且都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都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的,全球必须加强合伙,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2. 生态都市的理论来源“生态都市”这一概念产生的时间但是左右,这对一种科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而言是非常短暂的但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本,这些思想和理论为我们研究“生态都市”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向和指引原则,是我们研究生态都市的理论基石。
追溯这些深邃的、典型的、睿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建设,对于我们建设生态都市,都会有很大的指引和启发意义本文将着重总结和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生态都市的思想和理论2.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生态都市”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怀的问题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就是赋予“天”即自然以“人道”,“天人合一”事实上是一种生态系统思想,这一思想在国内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国内老式的天人关系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科学技术无不深受其影响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种提出了具有都市生态学思想的结识其重要观点有:1)在一种地区的土地构成上,城乡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2)主张增长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不不小于10:1,并采用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搬家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干强盛的主张;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种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的思想;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思想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国内都市的发展天人合一”论在国内古代都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譬如在对城址的选择上,要选择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在都市规划方面,则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都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级别观念,这些显然都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对都市建设和改造工程方面,也充足考虑到生态平衡的因素;在对中国都市园林建设中,强调体现自然美,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由于园林建设受外来干扰较少,因此可以觉得中国园林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人类活动中最成功的、最明显的体现;此外,由“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无行、相土、风水等思想,都对国内古代的都市建设产生影响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国内古代生态哲学的核心,对国内古代都市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国内古代都市建设获得辉煌成就的思想保障,对我们今天的都市建设和生态都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是我们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指针2.2 田园都市论田园都市论是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提出的有关都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都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在书中提出了“田园都市”(Garden City)理论。
这是都市发展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里程碑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都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 后改名为田园都市和都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田园都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在十八九世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对立日甚的“产业革命”时代,田园都市论提出把都市与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种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都市模式,这种城乡结合体即称为田园都市它是一种新的都市形态,既有高效能和高度活跃的都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使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象磁体那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田园都市论觉得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但愿、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企图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大都市,使工业化条件下的都市与抱负的居住条件相适应19田园都市和都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都市下了一种简短的定义:“田园都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乡;其规模要有也许满足多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所有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社区代管从上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构造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构造形态。
抱负的社区应当是乡村和都市生活的结合田园都市理论思想重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方面:2.2.1 都市——乡村磁铁思想霍华德觉得一切使人口向都市集中的因素都可以归纳为“引力”,必须建立“新引力”来克服“旧引力”由此,霍华德提出了出名的“三磁”理论她觉得,都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都市磁铁是工资高、就业机会多,有着壮丽的大厦和众多的社交机会、游乐场合;然而,它却高地租、高物价、工作时间过长,阳光日益灰暗,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乡村磁铁呢?它有着美丽的景色、高雅的园林、清新的空气和潺潺的流水,以及令人羡慕的低地租;但是这种低租金是低工资的自然产物,它单纯以农为主,饮水也供应局限性,卫生条件也不佳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这两块磁铁必须合二为一都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快乐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但愿、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因此必须构造一种都市——乡村磁体它将兼并了都市磁铁和乡村磁铁的长处而无其之弊,成为人类居住抱负的高效率社区2.2.2 田园都市的分区和中心霍华德设想的田园都市涉及都市与乡村两个部分都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所环绕,都市居民常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近来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本地,田园都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都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以便的接触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她的田园都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她的田园都市建6000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用地为1000英亩都市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沿为1240码,6条壮丽的林阴大道从中心通向四周,把都市划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央是一种面积约145英亩的中央公园,在都市的外环有工厂、仓库、牛奶房、市场、煤场、木材场等等,它们都接近环绕都市的环形铁路;环形铁路有侧线与通过该都市的铁路干线相连接;都市四周的5000英亩为农业用地,除耕地、牧场、果园和森林外,还涉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存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她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人,其中30000人住在都市,人散居在乡间都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种新的都市霍华德还提出,为减少都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都市垃圾应用于农业2.2.3 田园都市发展应遵循的对的原则——社会都市(都市群)论霍华德觉得,田园都市的增长应当不是减少或破坏,而是永远有助于提高都市的社会机遇、美丽和以便当田园都市的人口达到3人的时候,它将靠在其“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建设此外一座都市来发展,因而新城乡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若干个田园都市,环绕一种中心都市布置,注意每个都市的周边始终保存一条乡村带,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无贫民窟、无烟尘的都市组群”——社会都市(Social City)。
霍华德指出,都市组群中的每一座城乡虽然在行政上是独立的,但由于有专设的迅速交通,一座都市的居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另一座都市,因此这个都市群里的居民事实上属于一种社区这个美丽的都市群中的交通系统因此成了重要的枢纽一方面有一条市际铁路,把外环所有的城乡联系在一起;尚有一种铁路系统使各个城乡与中心都市获得直接联系应当说这种都市形式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的充足发挥了各自的作用2.2.4 都市的“人民性”霍华德强调美丽的都市组群建设在人民以集体身份拥有的土地上,土地和社区是“为人民的”,不是为政治或宗教领袖的田园都市里的一切场合,所有居民都可以自由进出,在布局上注重人们上学、购物、工作和管理方面的以便,特别是注重群众教育和娱乐,强调每个区均有学校和公园并且在都市的四周分布着多种慈善机构,由多种热心公益的人来维持和管理在提出田园都市理论后来,霍华德又组建了“田园都市有限公司”,分别于19和19在伦敦附近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