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河南法律硕士联考考试真题卷五.docx
8页2022年河南法律硕士联考考试真题卷五(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单位: 姓名: 考号: 题号单选题多项选择判断题综合题总分分值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____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____ 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 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 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 3.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____ A.甲持匕首在张三每天下夜班经过的路口守候,准备杀死张三,但张三当夜没有出现在这一地点 B.乙携带匕首乘坐出租车,准备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劫,因形迹可疑,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了派出所将其抓获. C.丙非法购进两支手枪还未来得及出卖即被抓获 D.丁为抢劫李四钱财,假装劝酒将李四灌醉,没来得及取走李四财物,因被李四的妻子发现而慌忙逃走 4.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入李家追杀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
甲、乙的共同犯罪形式是____ A.必要共同犯罪 B.简单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 D.特殊共同犯罪 5.区别拐卖妇女罪与绑架罪的关键是____ A.犯罪对象是否为妇女 B.是否实施了绑架妇女的行为 C.是否通过出卖妇女获取钱财 D.是否非法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 6.下列情形中,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是____ A.实施某个犯罪,其手段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 B.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C.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 D.犯罪即遂状态与犯罪造成的不法状态同时存在 7.甲于2004年11月1日实施了引诱不满14周岁幼女卖淫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引诱不满14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不具备追诉时效中断或延长的情况下,对甲的行为的追诉时效是____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8.《刑法》第30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这种罪状形式属于____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空白罪状 D.引证罪状 9.中国公民甲在境外被一外国间谍组织收买,接受该间谍组织指派,回国搜集某沿海军事基地情报。
甲的行为构成____ A.间谍罪 B.为境外窃取、刺探国家秘密罪 C.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10.甲驾驶车辆在城市主干道不慎将乙撞成重伤,负事故主要责任由于抢救乙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甲感到很紧张,遂到寺庙中祈祷乙快点死去在其祈祷后的第二天,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____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 C.过失致人重伤罪和故意杀人罪 D.交通肇事罪 11.甲欲杀乙,乘乙与朋友在餐馆聚会,向其投掷自制炸药,炸药爆炸后没有伤着乙,却致与乙一起聚餐的丙当场死亡,丁、戊受重伤甲的行为应以____ A.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B.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C.爆炸罪定罪处罚 D.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爆炸罪并罚 12.甲见候车室的椅子上坐着一女子和一男子,他们面前放着一手提箱,男子在睡觉,女子在看报甲以为手提箱是该男子的,遂提一只相同的手提箱走上前去,将手提箱互换,被女子发现手提箱实际上是该女子的,她一直在紧盯着这只箱子箱内财物计人民币4000元甲的行为构成____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侵占罪 13.甲为某市副市长,在代表该市到其他省、市进行招商引资活动中多次接受对方省、市赠送的礼品,价值50万元,应当交公而没有交公。
甲的行为构成____ A.侵占罪 B.受贿罪 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 14.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____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入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 15.《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该“但书”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____ A.对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免予刑罚处罚 B.对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予以非刑罚处罚 C.给予司法机关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自由裁量权 D.避免轻微的违法行为犯罪化 16.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17.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____ A.甲过失致陈某重伤后拒不送医,致其死亡 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抚养,致其冻饿身亡 C.丙对自己负责维修的锅炉不维修,致锅炉爆炸 D.丁过失引起火险后,不予扑灭,酿成火灾 18.在抢劫犯罪中,犯罪时间____ A.是抢劫罪的必要要件 B.是抢劫罪的选择要件 C.是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D.与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无关 19.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__ A.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能成为单位犯罪 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不包括几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C.高等院校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对单位犯罪的两罚制是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 20.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____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 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 21.甲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时,因方法粗暴致其重伤。
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种认识属于____ A.对象认识错误 B.法律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 22.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 A.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出现了不法侵害以外的危险 B.紧急避险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C.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保护的利益 D.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体范围一致 23.下列关于犯罪既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 A.对犯罪既遂,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B.犯罪既遂的法律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行为人没有实现犯罪的预期目的,也可以成立犯罪既遂 D.只要出现犯罪结果就构成犯罪既遂 24.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____ 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 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候被害人出现 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 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 25.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 A.对不满16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在判决执行以前的羁押不得折抵刑期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假释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0年以上 26.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7.甲、乙二人不约而同在同一商场内行窃,各自盗窃财物数额较大。
下列对甲、乙二人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____ A.甲、乙二人是共同实行犯 B.甲、乙二人互为片面共犯 C.甲、乙二人互为间接正犯 D.甲、乙二人不构成盗窃罪共犯 28.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销赃得款6万元,甲分得5万元,乙分得1万元关于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20万元处罚 B.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6万元处罚 C.对甲按照盗窃6万元、乙按照盗窃1万元处罚 D.对甲按照盗窃5万元、乙按照盗窃1万元处罚 29.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____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30.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继续犯的是____ 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5万元后逃匿 B.乙非法剥夺武某人身自由10天 C.丙一夜之间盗窃同一住宅楼3户人家财物共5万元 D.丁在实施抢劫过程中致受害人重伤且久治不愈 31.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
甲的犯罪属于____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 32.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33.下列有关寻衅滋事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 A.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无事生非、起哄闹事的行为 B.因寻衅滋事而致人轻伤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C.因寻衅滋事而致人重伤的,以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D.因寻衅滋事而致人死亡的,以寻衅滋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34.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____ A.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 B.由民法专家编写的著作 C.最高司法机关关于民法的解释性文件 D.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百科 35.单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____ A.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只负有义务,而另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 B.只需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便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C.行为双方都为一人的法律行为 D.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