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或b”中“或”的语义表现及“或”与“和”的替换研究.pdf
17页A 或B ”中“或”的语义表现及 “或”与“和”的替换研究 郭曙纶1孙镭2 o 、引言 “或”与“和”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两个连词,一个主要表示 选择关系,一个主要表示并列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连词“或”可 以表示这样一些意义: 一、表示选择连接词、短语或小句有时用一个“或”,有时 用“或⋯⋯或⋯⋯” 1 .连接两项以上的成分,表示可以选择一项有时用一个 “或”,有时用两个以上的“或” A .在连接两个宾语或连接两个带“的”的修饰语或连接的两 个成分前共有一个带“的”的修饰语时,只能用一个“或” ①问老赵或小张都可以/叫他老杨或杨老大都行 ②暴躁的或忧郁的性格都不好 ③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指挥的正确或错误/受到表扬 的单位或个人 B .连接两个小句或连接多项成分时,一般要用两个以上的 “或”后一种情况时也可只用在最后一项前( 即只能用一个 A 或B 中‘或’的语义表现及的替换研究 1 0 5 “或”) ④或你来,或我去,都行/或升学,或参加工作,由你自 己决定 ⑤或赞成,或反对,或弃权,你必须选择一项/必须去 一个人,你,我,或小程,都行 2 .在“无论”、“不管”等开头的小旬中,连接两项以上的成分, 用在被连接的成分中间,表示周遍性。
⑥无论老的或少的,男的或女的,人人都很兴奋/不论 城市或乡村,到处都是一片兴旺景象/不管刮风或下雨,他 从来都不迟到/不管唱歌、跳舞或朗诵,她样样都行 二、表示概括连接单音节的反义形容词,构成“或或” 的四字格 ⑦单位里的职工或多或少增加了收入/自行车或快或 慢地行驶在大街上 三、表示交替用两个以上的“或”,连接小句 ⑧我在家里,或编织绒线,或看书,并不闷气,可无须挂 念/或走访古迹,或体验民俗,或考察风物,他用摄影来寄托 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时也连接词,出现在短语中 ⑨在或飞扬或沉稳或轻柔或跋扈的乐声中,我一天天地 长大 四、表示等同连接词语,后者是前者的另一种说法,表示前 后是同一个概念 ⑩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所谓形而 1 0 6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辑) 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 的观点去看世界 而“和”作连词使用时,只能连接词或短语,可以表示这样一些 意义: 一、表示并列 1 .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⑩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都是直 辖市 2 .连接傲谓语的动词、形容词时,动、形限于双音节,而且谓 语前或后必须有共同的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
⑩事情还要进一步调查和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 伟大和深远 二、表示选择 常用在“无论”、“不管”等词后面,相当于“或” ⑩刮风、下雨和下雪,他都是第一个到校/;F 管同意和 不同意,你总得先表个态/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或”与“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连接闻语时,“或”一般表示选择关系,“和”一般表示相 加( 并列) 关系,在“乘飞机或乘火车”中,“或”不能更换为“和” z .“或”可以连接小句,“和”不能连接小句 由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到:表示交替、概括关系的“或”是不能 用“和”来替换的,因为它们与表示并列、选择的“和”在句法或语义 上不匹配① 在余下表示选择、等同关系的“或”中,前人的研究已经给出一 种情况,即在“无论、不管”等词语后面,表示选择关系的“或”是可 A 或B 中‘或’的语义表现及的替换研究 1 0 7 以用表示选择关系的“和”来替换的那么除此之外的表示选择、 等同关系的“或”能否用“和”替换呢,如果能替换又是在何种条件 下呢,替换之后意义是否发生改变呢? 在实际语料中,情况又是怎 样的呢? 本文从国家语委公布的20 0 0 万核心语料库中,检索出包含 “或”的例句2 5 3 句,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后发现:排除表示交 替、概括关系的“或”以及表示选择、等同关系的“或”中在句法上无 法用“和”替换的那一部分( 譬如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或”的情况 等等) 之后,剩下的表示选择、等同关系的“或”与“和”之间存在着 一些替换关系:有的“或”可以用“和”进行替换,有的则不能;可以 替换的,有的意义不变,有的意义改变。
本文将从语义角度对表示 选择、等同关系的“或”进行细分,探讨在何种情况下不能用“和”替 换、何种情况下能用“和”替换而意义改变、何种情况下能用“和”替 换而意义不变,并试图运用命题逻辑知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希 望以此达到对表示选择、等同关系的“或”的意义及其与“和”的替 换关系的深入理解,得到可操作性的使用规则 为使讨论的问题更集中,本文下面的讨论仅限于形如“A 或 B ”格式的句子这样也就排除了表示交替关系的“或”和表示概括 关系的“或”,因为它们显然不具有“A 或B ”的形式 一、“或" 的语义分析 根据对例句的考察,“A 或B ”中的“或”在表示选择、等同关系 这个总的语义概念之下,具体可以有五种语义表现: 1 .1 表示A 与B 是“同实异名” 即引言中所提及的“表示等同关系”,“或”所连接的A 、B 是同 一事物的不同说法,限制了A 、B 两项不能同时选择o 从句法形 式上看,出现于下面两种场合:( 叫/叫做/通称/通常称为) A 或B ; 1 0 8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辑) ( 是/叫做/称为) A 或叫/N 做/称/简称/如⋯⋯所说B ⑩鲍科鱼形体似“豚”,常在江河入海口处捕到,故通称 “河豚”或“河鲍”。
⑥这种方法就叫做光谱分析技术或简称分光术 ⑩氟乙酰胺或称1 0 8 1 ,纯品是白色无臭无味的针状结 晶,易溶于水 在例⑩中,虽然“河豚”与“河纯”都是纯科鱼的名称,是两个不 同的能指对应同一个所指,但提到该所指时只能使用一个能指,不 可能同时使用两个能指,也就是说,提到纯科鱼时,“河豚”与“河 鲍”两者只能取其一 1 .2表示只能选择A 、B 中的一项 出现于明确限定A 、B 两项不能同时选择的场合,比如在句法 形式上,用“一、这、这一、某一、任一、他、她、它”等修饰或指代所讨 论的对象;或者说明是方法中的一种或程序中的一步;或者将讨论 对象看作是集合名词用作单数;等等 ⑩当一分子处于激发态,由于有较高能量不稳定,就要 将多余能量释放,转入较低激发态或基态,这个过程也是弛豫 过程或叫激发态的衰变过程 ⑩如果认为要发展这一工业部门,那就得少进口或不进 口这种产品,采取相应措施,使本国这一工业部门能迅速生产 出这一产品 ⑩对某一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作专门的社会学研究 例⑥明确限定分子的数量为“一”,所以当它将多余能量释放 的时候,视其能量释放的多少,可能进入基态,也可能进入较低激 发态,但一个分子只可能进入一种状态,所以“较低激发态”与“基 态”两者只能取其一。
‘A 或B ’中‘或’的语义表现及的替换研究 1 0 9 1 .3 表示可以选择A 、B 中的一项或两项 出现于对A 、B 两项能否同时选择未加限定或限定模糊的场合, 比如将讨论对象看作是集合名词用作单数或复数都可以的情况 ④分子若因热的激发或其他外界因素得到足够的能量, 可使其一个电子自旋反转,那么就很有可能从三重态又回到 最低单线激发态 @ 由于生物学或临床医学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环节都能 完成,例如梅毒、霍乱、猩红热等,都不适用K o c h 的推理条件 ⑦还有一些卜骨上残留着朱书或墨书的未经契刻的文 字,笔画爽利,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显然也是用笔书 写的 例④没有明确限定分子得到足够能量的原因,可能因热的激 发得到足够能量,也可能因其他外界因素得到足够能量,还可能同 时因热的激发和其他外界因素得到足够能量所以“热的激发”与 “其他外界因素”两者可以取其一,也可都取 1 .4表示必须选择A 、B 中的两项 出现于明确限定A 、B 两项必须同时选择的场合,比如在句法 形式上,用“一些、有些、某些、大部分、许多、任何、凡、凡是”等修饰 所讨论的对象;用“常常、往往、大多、都、均”等副词限定所讨论的 动词,用“可、可以、会”等能愿动词限定所讨论的动词;将讨论对象 看作是集合名词用作复数;等等。
@ 一方面昆虫直接危害植物而成为害虫,另一方面某些 昆虫或动物又以害虫为食料,成为害虫的天敢 @ 许多旧中国所没有的或极其落后的行业得到了建立 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其中任何一 种人民币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辑) 例④中同时出现“昆虫”和“动物”,说明以害虫为食料的一定 既有“昆虫”,又有“动物”,否则就不必提及问题的关键在于,在 该句中“昆虫”与“动物”能否同时选择?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某 些”这个词表明可以有的是“昆虫”,有的是“动物” 1 .5 表示不选择A 、B 中的任一项 这其实就是表示没有选择的选择 前面我们讨论的都是肯定形式的例句,其实在实际例句中,还 存在一种否定形式的例句,即表示不选择A 、B 中的任何一项出 现于明确限定A 、B 中任何一项都不选择的场合,在句法形式上, 就是使用“不、没、未”等否定副词修饰动词或使用“避免、防止”等 本身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的场合 ④毒素为无色棱柱体,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不溶于 无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溶剂 ◎意外污染与“常规污染”不同,偶然性很大,也没有常 规检验方法或卫生标准可供参考。
③样品应对整批食品有充分的代表性,符合鉴定的目的 和要求,采样后尽量避免变质或污染 例④中否定副词“不”的出现,就明确限定了“溶于无水乙醇” 与“溶于其他有机溶剂”两者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取 为什么把“表示不选择A 、B 中的任一项”单独列出来,我们将 在后面再予以讨论 二、与“和" 的替换关系 参照前人的论述以及我们对语料实例的考察,可将上述五种 语义表现的“或”分别命名如下:表示A 与B 是“同实异名”的“或” 称为“等同或”;表示只能选择A 、B 中一项的“或”称为“不可兼 A 或B ’中或’的语义表现及‘或’与和’的替换研究 j i I 或”,“等同或”与“不可兼或”也可统称为“不可兼或”o ;表示可以 选择A 、B 中一项或两顼的“或”称为“可兼或”;表示必须选择A 、B 中两项的“或”称为“必兼或”;表示不选择A 、B 中任何一项的“或” 称为“否定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表格表示如下: 表示选择关系“或”的五种语义表现的关系表 等同或 不可兼或 不可兼或 表示选择 肯定形式 可兼或 关系的“或” 必兼或 否定形式 否定或 接下来将“不可兼或”、“可兼或”、“必兼或”和“否定或”中所有 例句分别尝试用“和”来替换,下面仅举五例来加以说明: ④鲍科鱼形体似“豚”,常在江河入海口处捕到,故通称 。
河豚”或“河鲍” 等同或) * 鲍科鱼形体似“豚”,常在江河入海口处捕到,故通称 “河豚”和“河鲍” ④对某一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作专门的社会学研究 * 对某一中间学科和边缘学科作专门的社会学研究 ( 不可兼或) ⑨还有一些卜骨上残留着朱书或墨书的未经契刻的 文字 ? 还有一些卜骨上残留着朱书和墨书的未经契刻的文 字 可兼或) @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其中任何一 种人民币 】j 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辑)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其中任何一种 人民币 必兼或) @ 毒素为无色棱柱体,不溶于无水乙醇或其他有机 溶剂 毒素为无色棱柱体,不溶于无水乙醇和其他有机溶剂 ( 否定或) 例◎中,“或”用“和”替换后,仿佛是“纯科鱼”的名称就叫做 “河豚’和‘河鲍" ,但是旬中的两个引号又明确显示这是两个名 称,所以在语义上不成立 例④中,“或”用“和”替换后,“中间学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