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历史文化资源介绍.doc
20页浏城桥楚墓 【浏城桥楚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区浏城桥1971年配合人防工程清理了一号墓,这是目前长沙出土的形制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墓坑为长方形土坑,带墓道,坑长5.81米,宽3.97米,深7米,上部还残存二级台阶葬具为两椁一棺,椁周围填0.6米厚的白膏泥椁为长方盒形,外椁长4.5米,宽2.88米,高2.04米;棺为悬底弧棺随葬品共262件,其中陶器53件,组合为鬲、鼎、簋、壶、缶、敦等,另有铜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车马器根据随葬的器物推测,墓主为楚国大夫一级的官员,时代为战国初年1982年,在1号墓附近又开掘了5座时代与一号墓根本相同的墓葬,但规模均小于一号墓,且无棺椁保存北津城遗址 【北津城遗址】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汊矶西依谷山,东临湘江,以水为防整个城址呈三角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墙,长约2100米夯土城墙南高北低,横断面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约5~6米城墙南北两方各有一自然缺口,俗称"北门口"、"南门口"城墙外环绕一串水塘,当是原护城河的残迹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有一长片稻田自北门口到城南东折濒江,可能为原来城中水道之遗痕。
1981年以来,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此处及其周围进行了屡次调查和局部试掘,在城墙夯土中及城内城墙附近,开掘出一批战国至西汉初年的遗物,有战国铜?、西汉筒瓦、板瓦、瓦当等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冈,冈上发现一批西汉中期的墓葬城外西北为望城县谷山山脉,跨城址约1.5公里的两山峰顶之间有一块小坪,俗称"鞍子坪"在坪中开掘出大批西汉时期的筒瓦和瓦当,坪下山脚处还发现一批西汉墓葬城外西南约100米处有孤山一座,俗称"东瓜山"从山脚至山顶,西汉筒瓦、瓦当碎片到处可见考古材料证明,此处是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长沙市雨花区文物保护单位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的西南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有东西两冢,形似马鞍,又称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3座,一号墓位于东冢稍偏北,墓主为二号墓墓主之妻辛追;二号墓位于西冢,墓主为西汉长沙王丞相、?侯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前186);三号墓位于东冢一号墓的南端,墓主为?侯之子一号墓于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由湖南省博物馆配合马王堆疗养院的基建工程开掘。
1973年11月至1974年对二、三号墓进行了开掘三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方向正北封墓填坑情况根本相同,棺椁四周及顶部填塞30~50厘米厚的木炭,底部及木炭层外均以白膏泥封固,最后填五花土夯实三墓均为棺椁数重二号墓因被盗,尸骨腐烂无存,三号墓仅存骨架一号墓尸体保存完整,皮浅薄褐黄色,润泽有弹性,五官清楚,黄黑色头发,口内尚存牙齿16颗,经鉴定为女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经解剖,死者生前患严重冠心病和多发性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其肠胃内有甜瓜子138粒出土时,棺内有20厘米深的无色透明液体三座墓葬中,一、三号墓随葬器物保存完好,两墓各出土器物2000多件,可分为帛书和帛画、简牍、漆器、乐器、兵器、陶器、木俑、丝织品、竹笥及其他等10大类帛画5幅,两幅为引魂升天图,两幅为出行仪仗图,一幅为气功强身图,色彩鲜艳,技法精妙帛书20余件,内容有?易经?、?老子?(甲本和乙本)、?战国策?,以及天文、历法、五行、杂占等术数方面的书籍,总字数10万字以上另外还有两幅地图,为西汉长沙国地形图和南部驻军图这些珍贵文物,有的是从未见过的新资料,有的与传世文献有不同程度的出入。
简牍共922支,其中医书竹简190支、木牍10支,内容有"八益""七孙(损)",涉及黄帝、彭祖等人,很可能与已佚的?黄帝内经?有关漆器共500件,大多数为木胎,上有花纹和文字器形有鼎、盒、壶、钫、盘、盂、耳杯、耳杯盒、奁、案、几、卮、勺、匕及屏风等10余种乐器共8件,其中瑟、竽各2件,七弦琴1件,箫2件,竽律1套,竽律管一套共12支其中琴、箫、竽及竽律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乐器及乐律兵器38件,有戈、矛、剑、弓、弩、矢及矢服、兵器架等陶器共51件木俑共266件丝织品有两大类,一类衣物成品,一类是未经使用的成幅织品,如纱、绢、绮、锦等,共61卷丝织品共有20余种颜色竹笥共98个,里面盛放的随葬品有衣物和丝织品、食物、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此外,墓中还出土博具1套,铜镜、角质梳篦等梳妆用具2套,"辛追"印章1枚,及竹木杂器二号墓被盗掘后残存的器物中,最重要的是三方印章:一为玉质私印,阴刻篆文"利苍",另二方为铜质明器官印,阴刻篆文"?侯之印"和"长沙丞相"西汉长沙王室墓 【西汉长沙王室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长沙市望城坡古坟垸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主墓和三座呈品字形环拱主墓的陪葬坑组成。
墓主为西汉早期长沙国某代王后1993年2~7月,长沙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省财经专科学校基建工程对该墓进行了开掘主墓为一带斜坡式墓道的岩坑竖穴木椁墓,全长37米,宽近16米,深约10米分内外二层椁室,外椁四周用400余根粗短木材层层环绕叠垒,规模巨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宛如一座汉代"地下宫殿"该墓由"梓宫"(棺柩)、"便房"(棺房)、"黄肠题凑"(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等局部组成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史记?、?汉书?中提到的"天子之制"其墓主的地位、葬制均在马王堆汉墓之上该墓虽曾屡次被盗,仍出土了金、玉、漆、陶等类文物2000余件其中大批漆器对深入研究西汉早期器物有重大价值,特别是出土了3件五弦漆筑,为全国首次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和乐器的实物,对于中国古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该墓出土的另一件文房用品--漆盒砚长台,亦称稀世珍品漆砚盒宽约20厘米、高12厘米,砚石圆形,嵌于漆盒中,旁侧还配置墨块,装饰精美,构思奇巧,十分罕见,可称之为汉砚中的佼佼者贾谊祠 【贾谊祠】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贾太傅祠、贾谊故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遭权贵周勃等人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长沙3年,有"贾长沙"之称。
其故宅规制,初时无考,晋代长沙郡公陶侃曾居此,故又一度称陶侃庙唐代杜甫、韩愈、李商隐、刘长卿等均有吟咏诗句宋、元时,祠几度兴废明成化前为兵营,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赎回修葺,仍复祀贾谊,李东阳?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详其事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两度重修,嘉庆间,巡抚左辅再修贾祠光绪元年(1875),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同时大兴土木,在贾祠后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构成一典雅园林建筑群惜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已荡然无存今贾谊祠为长沙大火后复建,仅陋室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硬山顶,室内东向砖墙设龛,额题"太傅殿",龛内供木雕描金贾谊坐像一尊,1971年像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贾谊祠前,太傅里小街的一侧有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传为贾谊所掘,因杜甫有"长怀井依然"之绝句,后人又称此井为"长怀井"另外,原秋风亭内置一独脚石床,亦传为贾谊所用,但此物早失贾谊祠有"长沙最古的古迹"之誉,常年到此寻幽访古者不少1988年7月,配合基建工程,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发现贾谊祠遗迹和有关碑文数通,为确定贾谊故宅提供了科学依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修复贾谊祠、建设贾谊馆的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中。
走马楼孙吴简牍 【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7~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城市根本建设,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平和堂商厦"建设区内古井群及遗址进行了清理开掘,共出土了铜、铁、木、竹、陶、瓷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编号为J22的古井出土了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7万余片,取得重大考古收获出土简牍呈灰褐色按其形制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标识签牌等据初步清理结果,其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券书和官属各机关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二为司法文书类,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三为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纪、身材状况等;四为名刺、官刺类,涉及赠物、问安、行政公务方面的内容;五为账簿类,比拟详细地记载了钱、布、米、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三国时代的文献史料,由于战乱的原因,传之后世的极少,长沙走马楼出土的这批内容丰富、形制特别的简牍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官职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再现了距今17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可大大增补史籍之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走马楼这批简牍数量巨大,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它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满文老档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五次大发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为全球考古界瞩目长沙市政府已决定在河西龙头山建立简牍博物馆和简牍科研机构,清洗、脱水、整理工作由长沙市文物部门在国内外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麓山寺 【麓山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岳麓山腰为湖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初名慧光寺,唐初易名麓山寺明神宗万历年间赐名万寿禅林,清时改称万寿宫民国初年复麓山寺名古寺几经修葺,至民国初年,殿宇尚完整,保持原有格局1944年,日机轰炸,寺大部被毁,仅存观音阁,今寺均为重建,根本上恢复了旧貌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南北两侧辅以禅堂、斋舍其中以大殿为全寺核心建筑,面阔7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外形及柱网均仿唐建筑风格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寺自西晋至今,历时1700余年,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为历代文人骚客游憩题咏之处,唐杜甫曾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麓山寺碑?,至今尚存。
观音阁有"万亿香海水,千百日月光"门联,传为麓山寺创始人法崇禅师所题1983年,国务院公布麓山寺为重点开放的寺院之一现寺内设宗教专门管理机构,接待中外游客及宗教界人士橘洲 【橘洲】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中为长沙市重点名胜之一全洲南北纵长3公里,最窄处仅40米,面积51公顷相传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始成此洲,以产佳橘而得名元代洲上建有水陆寺,因而又称水陆洲,寺庙久已无存唐宋以来,以风景秀丽著称,"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之一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洲上曾建有英领事馆和长沙新关1962年,橘子洲头辟为水陆洲公园,1967年更名为橘洲公园公园占地14.15公顷,遍植美橘,成为橘园,有37个品种、2359株橘树金秋季节,红橘缀满枝头,欣赏游人如织四周碧竹环拥,两岸亭廊相对,绿草如茵,藤架如伞临江最南端古洞庭宫旧址上建有望江亭,凭栏俯瞰,江水滔滔,如在巨轮上亭旁建有诗词碑,高4.8米,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字,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词一首陶公庙 【陶公庙】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陶真人庙位于长沙市东15公里朗梨镇上,北枕临湘山,西濒浏阳河。
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以祀东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侄孙陶?相传淡、?二人结庐修炼于此,后羽化为仙清咸丰二年(1852)封陶淡为孚佑真人、陶?为福佑真人,并列祭典庙依临湘山而建,占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