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故居景点介绍.docx
2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绍兴鲁迅故居景点介绍 绍兴(鲁迅)故居: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内祖居约建于1810~1813年,原为鲁迅家早年的住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经修缮,成立鲁迅纪念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养护单位 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去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寝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主要景点: 老台门 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罗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布局,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表示着仆人的身份。
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其次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祈福和宴会客人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强;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 .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串,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清晰,富有韵味 清朝乾隆十九年,周家七世祖周绍鹏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这就是周家老台门,此后,覆盆桥周氏在老台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无名的《鲁迅的家世》中记载:“覆盆桥房最有钱的时候,三个台门共有三千多亩田和几爿当,”其实老台门和房的田产还不止这个数字,而且虽然经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冲击,和房仍是特别富有。
但和房到第十世时,没有儿子,根据“小绝长顶”的族规,便向智房要了一个,承继下去,这就是鲁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统称为“十五老爷”的周以坶在覆盆桥周氏中,惟独和房单丁独传,因此资产集中,最为富有由于和房曾经营商业,所以那一房又更加称为“和记”鲁迅家虽与老台门的和房辈份相去甚远,但血统却是很近的鲁迅祖父周介孚出狱后,常到老台门找这位亲胞叔谈天 一向以来,周家老台门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建国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老台门现以恢复了旧日样貌,里面的罗列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根基,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向游客充分表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性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有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我们把它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其次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寝室的原状罗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庆祝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弥漫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向有书信往来。
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拜访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遍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在寿镜吾先生的寝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因此,我们看到的寝室摆设超过了当时寿镜吾先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其实他过着更为质朴、清苦的生活 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片面南边的厢房现罗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导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鲁迅在出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
鲁迅 12 岁开头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出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头读书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那么为学生的座位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肃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 鲁迅的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以及汉魏六朝辞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之外,还找了大量课外书来读,如《尔雅音图》、《癸巳类稿》、《诗画舫》、《(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学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分外坚实的根基。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小园,南北不过两丈,东西一丈多宽,后壁上挂有署名赵孟頫的“自怡”匾额一块,在亭外粉墙上还有寿镜吾之父寿云巢亲笔题写的一首四言诗:“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园内有桂花树、腊梅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他们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 鲁迅曾经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貌似与我毫不相干然而尽管如此,鲁迅对三味书屋仍留下分外深刻的记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它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特别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建国后,三味书屋仆人的裔孙寿积明等将它慨赠给国家三味书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得到合理的养护,并成为鲁迅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开放场所 新台门 覆盆桥周氏房族由于嗣续繁衍,生齿激增,老台门房屋已不敷使用,在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布局与老台门根本一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布局,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
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那么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耐人寻味的踪迹 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出入的地方从黑色的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资产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罗列着轿和橹,其中轿杠系鲁迅家的原物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当年的遗物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繁茂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蒋氏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寝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辛亥革命期间,他回到故土,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承担教职这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寝室兼书房鲁迅往往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寝室里罗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东首前半间是客厅,俗称“小堂前”,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鲁迅在绍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挚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罗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向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可怜者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特别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 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为鲁迅母亲鲁瑞的寝室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绍兴乡下安桥头人她性格和气而坚毅,原先不识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寝室南边放着一张大床,系鲁瑞睡过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罗列着鲁瑞做针线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线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袜船系当年她给工友王鹤照亲自缝制的原物 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的寝室继祖母蒋氏(1842—1910),绍兴偏门外鲁墟人蒋氏性幽默,侄孙辈很热爱到她那儿去闲聊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闻,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蒋氏寝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