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加快推进十里画廊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docx
10页开阳县加快推进“十里画廊”建设着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005年,开阳县按照省、市旅游部门有关要求,以青龙河两岸的风光为载体,率先开展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此后,开阳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对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全方位规划,以规划蓝图为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内涵,打造乡村旅游个性品牌2006年底,开阳青龙“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正式命名,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开阳乡村旅游开始了全新的发展一 开阳县“十里画廊”建设的背景和起因(一)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乡村旅游肇始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乡村旅游是以山野乡村的农事活动为主体,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与农林旅游、探险旅游和民俗旅游等概念均存在一定区别,与农林旅游、民俗旅游的联系最为密切,但又有所不同乡村旅游在满足广大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需的同时,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开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开阳县最早的乡村旅游发源于“农家乐”2005年,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凤凰寨作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进行打造且成效明显,经新闻媒体宣传,周末或节假日,贵阳、遵义等地市民相继前来参观,人气不断聚集,个别农户开始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2006年,开阳县首家“农家乐”诞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青龙河沿线村寨如南江凤凰寨、平寨、河湾和禾丰水头寨、坪寨、王车等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南江大峡谷景区开发也日渐成熟,前来开阳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鉴于青龙河沿线良好的生态植被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青龙河十里画廊”被正式命名,并推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等乡村旅游活动,助推开阳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如今,已基本形成以避暑漂流、美丽乡村、文化体验、稻作湿地、农家乐(精品客栈)、乡村庄园、农业旅游、绿道骑行等为特点的乡村旅游产业业态,构建了以南江、禾丰为中心,延伸花梨、龙岗、高寨等乡镇的梯次发展布局,并逐步发展成为开阳旅游的特色品牌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十大标志性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三)开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基本模式开阳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景区带动型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等景区周边大量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点景区中的服务功能主要交由周边农民经营,从而达到让利于周边农民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周边的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原生态文化展示型把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布依族、苗族以及水东土司古寨文化)转化为开阳乡村旅游的“灵魂”采取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模式,因势利导,将最淳朴自然的原生态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三是农业观光型开发建设观光茶园、富硒枇杷园、富硒樱桃园、富硒葡萄园、富硒金刺梨园等,择机推出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节、枇杷文化节等旅游节事活动(见图1)图1 开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基本模式二 “十里画廊”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具体做法(一)政府主导、规划一张蓝图乡村旅游是开阳县旅游的长期系统工程,规划先行是重中之重为避免各景区之间以及景点之间的建设出现大同小异的问题,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开阳乡村旅游建言献策,把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当作开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2003年,开阳县政府请贵州省旅游规划设计中心编制了《开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7~2008年,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水平低、开发层次浅的问题,开阳县又聘请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对开阳县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相继编制了《贵阳市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开阳县青龙“十里画廊”旅游产品及营销策划》《开阳青龙十里画廊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根据错位开发、连片经营的原则,结合十里画廊的自然、生态、人文、产业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精心编制“旧林故渊、古风河韵、万寿古桥、玉水金盆、马头古寨、云山茶海、水调歌头、书香门第”等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规划通过指导规划,强化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品位和档次,逐步实现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精巧、雅致、生态、奇韵”的乡村旅游主体形象和个性化风格,努力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实现“避暑之都、人间仙境”的发展目标二)多元投入,强化两个基础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指出,“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基于这一认识,开阳县在发展青龙河乡村旅游中,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区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发展产业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开阳以《开阳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工作,综合推进青龙“十里画廊”乡村旅游交通、生态、水利、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横贯景区的旅游公路、通村(组)路硬化、景区停车场、索桥、步道、串寨路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博物馆(马头寨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维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配备了台球桌、乒乓球桌、象棋、文化活动室、围棋等农村娱乐设施;加强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接待点、农村厕所、标志标识牌、水车、观景平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按照连片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针,推进“十里画廊”富硒优势产业带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一是突出特色,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富硒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富硒农业重点发展富硒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无公害优质蔬菜、富硒茶叶、富硒名优水果等农产品。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南峡牌”富硒肉、“铜鼓坡”牌百花富硒碧芽茶、“硒泉”和“南江泉”等富硒产品品牌三是充分利用“十里画廊”自然生态景观,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三)方位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生态、人文内涵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文化,生态及农村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底蕴所在,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乡村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所在根据乡村旅游文化的特性,“生态、文化、乡村”三者合一的旅游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因此,和谐宁静干净整洁的乡村、优美绿色郁郁葱葱的生态与悠久内蕴含蓄的文化,构成乡村旅游发展的统一体1.提升文化内涵,构建乡村旅游之魂以农民文化家园建设为载体,以青龙“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域文化建设规划为指导,以摄影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为契机,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土司文化等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构建旅游发展之魂一是提升农村农耕文化内涵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古寨、红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修缮为契机,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农耕文化展室建设,全面加强对青龙河两岸古民居、古水车、水碾、古桥、古民居等蕴含着浓郁农耕文明特色的古建筑和农家楹联、蓑衣、石磨等农村古风古俗文化物品的修复与保护,展现乡村旅游的农耕特点,全面推动对农村古建筑、农居及生活物品的开发与保护,引导农村群众有意识地将悠久的农耕文化予以继承、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特色文化(布依族苗族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内涵以布依族苗族玩龙灯、打钱杆、布依族情歌对唱、“六月六”布依族苗族歌会等各种民族文化活动举办为载体,按照“抢救是前提,保护是重点,研究是关键,永续利用是归宿”的工作原则,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布依族苗族起源、民歌、传统乡俗活动、服饰、民居、土司古寨等各类文献资料和典籍,全面抢救无形和难以传承的民间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打造布依族苗族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潜力,加大红色文化古迹保护,推动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对禾丰地戏、布依族苗族山歌、民族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提升生态内涵,构建乡村旅游之韵开阳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安全、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农村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生态建设,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生态内涵一是开展以青龙河景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加强对县域范围内青龙河及其支流源头的生态保护,强化对在青龙河及其支流水源范围内进行垃圾丢弃、污水排放等污染河流水质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禾丰乡中心集镇垃圾袋分装、分类回收处理力度;完善集镇污水处理系统,重点抓好人为垃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禁止在沿河沿岸乱搭乱建,乱扔废弃物。
二是开展以青龙河景区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全县林业生态建设为指引,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导,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经济林再造绿化工程,积极发展枇杷、樱桃、茶叶等重点生态产业,打造“山上果园、山腰茶园、山下良田”现代生态村寨,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三是开展以青龙河景区农村生态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工程加大“四改一气”建设力度,努力推广“畜、草、沼、水、果、路”六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生态能源应用技术3.提升人文内涵,构建乡村旅游之基开阳结合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大力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和素质,多角度、全方位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变不良习惯,树立新风尚新面貌一是以文明创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新时期农村群众“自信、自重、友爱”新形象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活动,把最具潜质、具有丰富内涵的先进文化以歌舞、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深入开展“建学习型农村、做学习型农民”“四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富在农家、美在农家)“文明村寨”“读书学习在万家活动”“改陋习、树新风”市民茶座、演讲赛等系列创建活动。
强化市场运作,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贵州开阳拉力赛”“中国贵州‘十里画廊’(开阳)乡村旅游文化节暨贵州省摄影艺术节”“贵州开阳南江枇杷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积极探索地方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共赢通过多种手段和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村群众摒弃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传统思维和习惯,树立“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新时期农村群众“自信、自重、友爱”新形象二是以新农村创建推进农村标准化管理,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整洁、文明”新形象结合“整脏治乱改差促发展”活动,实施以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院落、绿化环境、美化建筑、硬化路坝为内容的“三清三化工程”,鼓励和帮助农村群众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统一指导、规划、建设、管理农村房屋中的厕所、房屋垛脊、院墙;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对农村周边生态环境、房屋结构、饮用水、庭院、房间通风、照明设施和消防措施进行硬性规定,指导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