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doc
3页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的故事勃拉姆斯激起了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思念——?勃拉姆斯的音乐精神?第二交响曲通常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静谧、安宁的气氛贯穿了全曲,与被称为勃拉姆斯的?命运?的第一交响曲相比,虽然?第二?在个别地方仍能听到?第一?那悲剧性的遥远的回声,但是它总的呈如今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致远、清新明朗的田园画卷勃拉姆斯仅仅用了4个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华瑟湖边写下了?第二?,充满了惊人的灵感,这在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当时〔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安闲、宁静的小镇贝尔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加上统一后的德国局势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畅,难怪他“下笔如有神〞了第二交响曲为D大调,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Allegrnntrpp〕乐章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温暖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音乐从倍大提琴悠远的低吟开始,轻柔、舒缓,似乎就此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开头的那三个音“D-#-D〞组成了全曲的根本动机,后面重要的主题和音乐开展都是从这个根本素材演化而来。
紧接着,主部的第一主题随着圆号和大管奏出了一个基于D大调主和弦的优雅柔和的乐句开始了,音响醇厚平和,充满了古典的情趣,随后木管加以应答这个主部主题正是夕阳落霞的完美写照,绚烂的光芒假设隐假设现——弦乐声部假设有假设无的音调恰似轻舞在漫天的梦想之中,让人不禁神往一连串属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级和弦、重属导七〕把音乐引向与神秘交织的恍惚思绪中,仿佛想到了从前,那是不是第一交响曲的遥远回声呢?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动机演化而来的旋律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田园,在管乐的衬托下较先前更为亮堂,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过天际,带来了耀眼的美丽长笛迅速照应,通过摸进把音乐带入了更内省和简朴的副部主题这中间的过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连接使调性在一连串的不稳定后到达了属调〔A大调〕,副部主题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副部主题是一支追忆似水年华的歌,管乐静止了,只有弦乐在那里以二重唱的形式浅吟低唱着六级和弦的音响给乐句带来了忧郁的气息,是那么地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隐伏了阵阵力度这是一种愿望的力度,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却是那么柔软,那么发自肺腑完毕部开始处的节奏短促而有力,符点连接使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随后弦乐的节奏越来越密集,而管乐几个八度的叠置与之形成比照,为音乐凭添几分英勇的气概,就在这样的威武中,展开部到来。
展开部中随处可见的便是乐章开头的三音动机,他们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把音乐撕裂又缝合摸进变化的手法被运用在各个声部,整个情绪从呈示部中的恬静向冲动、震荡冲去单簧管和双簧管、大号和圆号分别交织演奏三音动机,变化半音和不协和音交织出各种音响色彩,频繁的转调、离调变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过渡段音调时不时地飘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拨云见日,但却来得美妙,去得也迅疾最后,在再现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在隔了长长的一段展开部后,重新听来,竟不觉有一种恍假设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梦魇过后的清晨阳光再次普照下来,清新的感觉重新升起来,田园又回到了眼前,只是这一次,仿佛来得更为安宁,更为坦然它引导了再现部的到来再现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调一一重现,调性也回到了主调上勃拉姆斯把最后的美定格在了永久的自然,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声中圆号那段气息深长绵延不觉的旋律它使整个乐章的情怀进步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远摆脱不了 虽然以上对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的分析非常简单,但我们从中仍能看到勃拉姆斯在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点1、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平衡勃拉姆斯的主要创作年代是在5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个时期,欧洲浪漫主义已经开展到了顶峰,李斯特、瓦格纳在那个年代如日中天,他们所谓的音乐哲学观已经浸透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人都试想把浪漫主义作为一把刀,切割在古典的面上,“他们把碎片重新熔化,按他们的兴趣进展设计〞,表如今交响曲的构造上也是如此他们热心于交响乐队的编制、音色、和形式的改革和开展,致力于用浪漫主义的张扬来构筑交响曲这座大厦当时已很少有人还遵循着贝多芬时代的曲式原那么,重建交响曲年代的古典思维方式而惟有勃拉姆斯在做着这一切从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中,我们看到勃拉姆斯在奏鸣曲式的构造上,完全按照贝多芬时代的规那么,不管调性还是连接部,都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典范乐队编制也根本保持了舒伯特时代的形式,而绝没有象当时的其他一些交响曲作曲家那样无限制地扩大2、动机延伸勃拉姆斯是动机开展大师,他有把一个很小动机开展开来并贯穿全曲的才能这一点我们在第二交响曲中看到了很好的例子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的三音动机贯穿了第一乐章,在开展部、尾声中更是有集中的表达他们开展变化地表如今各个声部和乐器的音色上,表现了勃拉姆斯在动机开展创作中的深思熟虑3、旋律悠长勃拉姆斯的旋律很有特点,它们通常很悠长,但又不同于俄罗斯人式的,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旋律风格的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副部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主部主题有两大句,前一句是8小节,后一句是摸进,但构造大大扩大到14小节。
和俄罗斯人〔如拉赫玛尼诺夫〕不可分句的长旋律不同的是,虽然勃拉姆斯的旋律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但是假设要再划分短句也是可以的如把主部主题仔细划分可写作〔4+4〕+〔4+10〕,由此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旋律的创作上并不是无节制的,而仍然保持了慎重、含蓄的抒情再看副部主题也可分为两句〔4+6〕,这个主题是带有民歌气质的,气息连接,但并不拖沓冗长,而是在柔和中隐藏了一份隐隐的渴望4、配器朴实在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段落的配器极其简洁,虽然同样是抒情,勃拉姆斯那么完全屏弃当时流行的伯辽兹式的描绘性管弦乐法,而是遵从着古典的配器原那么,使音乐显得更为内省和节制勃拉姆斯追寻着前朝大师的足迹,寻觅着与自己心灵更为契合的表现手段,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走过来他缓缓走来,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