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_改革课件.ppt
12页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1、、前提: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 1)背景:淝水之战后,北方重陷分裂战乱)背景:淝水之战后,北方重陷分裂战乱((2 2)过程:)过程:386386年、年、398398年、年、399399年、年、439439年年((3 3)意义: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创造安定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意义: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创造安定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2 2、、基础:基础:北魏早期汉化改革北魏早期汉化改革((1 1)措施:)措施:①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③仿汉制仿汉制设官;设官;④④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⑤⑤兴办太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兴办太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 2)影响: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顺)影响: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3 3、、迫切性:迫切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1 1)制度的不完善如宗主督护制及赋役沉重等激化阶级矛盾)制度的不完善如宗主督护制及赋役沉重等激化阶级矛盾((2 2)民族歧视政策激化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激化民族矛盾((3 3)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4 4、、推动者:推动者:冯太后临朝听政,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冯太后临朝听政,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第第2 2课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施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 471471——490490年年 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一匹者死——《《通典通典》》制定官吏制定官吏俸禄制俸禄制原因原因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搜刮百姓;贪污成风内容内容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自筹;惩治贪污影响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吏治有所好转,为制定其他制度创造政治条件为制定其他制度创造政治条件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免及身没则还田……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推行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原因原因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中原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沿袭鲜卑民族传统中原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沿袭鲜卑民族传统内容内容影响影响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不得买卖,不得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商鞅变法不同)(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商鞅变法不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内迁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促进了内迁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北魏征收赋役、巩固统治;为北齐融合;有利于北魏征收赋役、巩固统治;为北齐北周隋唐沿用。
北周隋唐沿用 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安民户籍民始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安民户籍民始知愁苦,豪强犹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知愁苦,豪强犹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设立设立三长制三长制原因原因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是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推行新租调制租调制原因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与均田制相适应内容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影响影响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2 2、迁都洛阳:、迁都洛阳:495495年年((1 1)原因:)原因: ①①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 ②平城弊端: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平城弊端: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 ③③洛阳优势: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政权建都洛阳优势: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洛阳汉文化积淀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洛阳汉文化积淀深厚,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并继续推进改革深厚,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并继续推进改革2 2)经过:)经过: 490490年亲政,年亲政,493493年以伐齐为名决定迁都,年以伐齐为名决定迁都,495495年正式迁都年正式迁都3 3)意义:)意义:①①使洛阳再次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使洛阳再次成为政治、经济中心;②②城市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城市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③③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④④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 3、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文化 490490——499499年年 内容:内容:①①易服装: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易服装: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②②讲汉话:朝讲汉话:朝臣臣3030岁以下严格执行岁以下严格执行③③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④④定门第:定门第: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⑤⑤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⑥⑥改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作用: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魏书魏书》》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1 1)移风易俗:)移风易俗: 原因:原因:①①落后保守风俗不利于改革进行;落后保守风俗不利于改革进行;②②移风易俗可以开移风易俗可以开风气促改革;风气促改革;③③倡导新风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倡导新风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3 3、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接受汉族、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文化 490490——499499年年((1 1)移风易俗:)移风易俗:((2 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①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建孔庙、办太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建孔庙、办太学 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 ③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废除落后残酷刑律。
废除落后残酷刑律1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 471471——490490年年制定官制定官吏俸禄吏俸禄制制原因原因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的实物就可以肆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内容内容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影响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吏治有所好转,为制定其他制度创造政治条件为制定其他制度创造政治条件推行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原因原因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中原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沿袭鲜卑民族传统中原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沿袭鲜卑民族传统内容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不得买卖,不得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商鞅变法不同)(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商鞅变法不同)影响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内促进了内迁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北魏征收赋役、巩固统治;为北齐北迁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北魏征收赋役、巩固统治;为北齐北周隋唐沿用。
周隋唐沿用设立设立三长制三长制原因原因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推行新租调制租调制原因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与均田制相适应内容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影响影响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家的租调收入2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移风易俗、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移风易俗 490490——499499年年((2 2)移风易俗推行汉化:)移风易俗推行汉化: 原因:原因:①①落后保守风俗不利于改革进行;落后保守风俗不利于改革进行;②②移风易俗可以开风气促改革;移风易俗可以开风气促改革;③③倡导新倡导新风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风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内容:内容:①①易服装: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易服装: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②②讲汉话:朝臣讲汉话:朝臣3030岁以下严格执行岁以下严格执行③③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④④定门第:按门第高定门第: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低选拔人才⑤⑤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⑥⑥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以洛阳为原籍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1 1)迁都洛阳:)迁都洛阳:495495年年 原因:原因:①①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②②平城弊端:政治平城弊端: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③③洛阳优势: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政权洛阳优势: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洛阳汉文化积淀深厚,迁都洛阳有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洛阳汉文化积淀深厚,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并继续推进改革。
经过: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并继续推进改革经过:490490年亲政,年亲政,493493年以伐齐为名决定年以伐齐为名决定迁都,迁都,495495年正式迁都意义:年正式迁都意义: ①①使洛阳再次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使洛阳再次成为政治、经济中心;②②城市规划和布城市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局对后世影响很大;③③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④④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 3)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①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建孔庙、办太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建孔庙、办太学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 ③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废除落后残酷刑律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废除落后残酷刑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