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9章矿井储量管理.ppt

47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84654359
  • 上传时间:2024-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0.50K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节 矿井储量的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 矿井三量管理 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第九章 矿井储量管理 第一节 矿井储量的分类和特点一、矿井储量的分类可采储量: 指工业储量中预计可采出的储量设计损失量:为了保证采掘生产的安全进行,在矿井(采区、工作面)设计中,根据国家技术规定,允许丢失在地下的能利用储量可采储量、设计损失量与工业储量三者间的关系为:T= (I-P) K式中 T——可采储量,万t I——工业储量,万t P——设计损失量,包括保安煤柱、隔离煤柱以及因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不能开采的煤 K——设计采区采出率 第二节 矿井三量管理一、三量管理的意义二、三量的划分和计算三、三量可采期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 一、三量管理的意义搞好三量管理是保证矿井生产正常接续、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二、三量的划分和计算(一)开拓煤量在矿井可采储量范围内已完成设计规定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总回风巷等开拓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开拓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损失量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回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开采量,即为开拓煤量。

      计算公式:Q开 =(LhMD-Q地损 -Q呆滞 )K式中: Q开——开拓煤量,t;L——煤层两翼已开拓的走向长度,m;h——采区平均倾斜长,m;M——开拓区煤层平均厚度,m;D——煤的视密度,t/m3Q地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Q呆滞——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采部分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煤量,t;K——采区采出率 (二)准备煤量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已完成了设计规定所必须的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采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开采损失及准备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后,即为准备煤量计算公式:Q准 =(LhMD-Q地损 -Q呆滞 )K式中 Q准——准备煤量,t;L——采区走向长度,m;h——采区倾斜长度,m;M——采区煤层平均厚度,m在一个采区内,必须掘进的准备巷道尚未掘成之前,该采区的储量不应算作准备煤量 (三)回采煤量在准备煤量范围内,按设计完成了采区中间巷道(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和回采工作面开切眼等巷道掘进工程后所构成的煤储量,即只要安装设备后,便可进行正式回采的煤量计算公式为:Q回=LhMDK式中:Q回——回采煤量,t;L——工作面走向可采长度,m;h——工作面倾斜开采长度,m;M——设计采高或采厚,m;K——工作面回采率。

      上述各煤量的计算公式,仅适用于较稳定煤层若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时,应依具体情况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煤储量后求和 三、三量开采期(一)三量可采期的规定为了使资源准备在时间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大、中型矿井原则规定的三量合理开采期为:开拓煤量可采3-5a以上;准备煤量可采1a以上;回采煤量可采4-6个月以上 (二)三量可采期的计算三量可采期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开拓煤量可采期(a)=期末开拓煤量(万t)年设计生产能力或当年计划产量(万t /a)准备煤量可采期(月)=期末准备煤量(万t)平均月设计能力或当年平均月计划产量(万t/月)回采煤量可采期(月)=期末回采煤量(万t)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产量(万t/月)式中:期末开拓煤量=生产采区残存煤量+备用采区煤量+准备采区煤量期末准备煤量=生产采区残存煤量+备用采区煤量期末回采煤量=现采工作面残存煤量+备用工作面煤量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影响三量合理开采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矿井地质条件2.井型和采区布局3.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4.机械化程度 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三量的统计与分析是通过绘制和填报相应的图、表、台帐及文字说明来完成的。

      其中主要有三量计算图、月末三个煤量动态报表、矿井(露天)期末三个煤量季(年)报表一)三量计算图三量计算图是三量计算、统计和分析的基础图件二)三量统计期末结存煤量=期初原有煤量-期内采出煤量期内新创煤量期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煤量变化++(三)三量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一、储量的动用与损失(一)煤炭产量的统计•生产统计•销售量和存煤统计•采区丈量以上三种方法统计出的产量常有出入,可相互检验和校核,其中以采区丈量获得的采出最可靠二)矿井储量的损失1.损失量分类 •设计损失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采用不同开采方法,为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按开采设计规定允许丢失在地下的那部分储量,也称为合理损失设计损失设计工作面损失设计采区损失设计全矿井损失设计规定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落煤损失设计工作面损失设计规定的与采煤方法(采区巷道布置)有关的损失设计采区损失设计地质与水文地质损失设计全矿井永久煤柱损失•实际损失指在开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各项损失量,包含合理损失和不合理损失两部分 2.损失量统计•损失量测定•落煤损失测算•厚度损失测算•面积损失测算•损失量统计损失量统计包括损失量计算图的填绘和填写损失量计算台帐。

      (三)损失率和采出率计算损失率(%)=损失量采出量+损失量× 100%=损失量动用储量× 100%采出率(%)=工业储量-损失量工业储量× 100%=采出量工业储量× 100%=1-损失率(四)损失量分析提高采出率和尽可能减少煤炭损失是生产矿井最根本的增收节支措施之一 因此生产矿井在定期内进行采区内丈量及其资料整理、填绘相关图件、台帐、报表的同时,要综合分析煤炭损失的原因 二、矿产储量表的填报填报时应严格按照“矿产储量表填报规定”和“编制煤炭储量表补充说明”的要求进行其具体步骤是:•资料准备•修绘储量计算图•编制储量、三量损失量计算表•填写矿产储量表及其说明书 第十章 地质编录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第二节 勘探工程地质编录(略)第三节 井巷工程地质编录第四节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 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原始地质记录内容包括三方面:•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实物资料二、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编录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统一•重点突出 第三节 井巷工程地质编录一、井巷工程地质编录方式及其选定依据(一)井巷地质编录方式•观测点式编录•剖面图式编录•断面图式编录•切面图式编录•展开图式编录•立体摄影编录 (二)井下地质编录方式的选定依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情况•巷道类型 第四节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检查、补充和眷清地质记录•清绘原始地质图件•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档案 第十三章 地质报告及地质说明书第一节 地质报告第二节 地质说明书 第一节 地质报告一、地质报告类型按地质工作的目的,地质报告可分为区域地质报告、矿产普查报告、水文地质报告或工程地质报告、物化探报告等。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中,按勘探阶段有找煤地质报告、普查地质报告、详查地质报告和精查地质报告矿井建设竣工移交生产时,要提交矿建地质报告经一定时期的采掘生产,需根据勘探、建井和生产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生产资料,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矿井收尾时,要提交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 二、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使用(一)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精查地质报告应包括报告正文、各种图件、表格、对有关地质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原始资料、岩心等1.报告正文报告正文一般分八章:第一章 概况说明勘探工作的目的、任务;勘探区位置与交通概况;勘探区自然地理;勘探区及其附近生产或已停闭矿井和小窑的情况;以往地质工作及其评价 第二章 勘探区地质扼要叙述区域地层、构造、火成岩及其特点第三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综合叙述煤层总层数、总厚度和可采煤层层数、总厚度叙述煤的物理性质,煤质和煤岩特征,有害组分等及其它勘探区内有益矿产第四章 勘探区水文地质扼要叙述水文地质特征第五章 开采技术条件勘探区内或临近矿区的生产矿井(包括生产小窑)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资料 第六章 地质勘探工作地形测量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勘探工程的测量方法及其质量。

      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依据,勘探方法、勘探程度及勘探工作的经济效果第七章 储量计算储量计算边界及其工业指标确定的依据、储量计算的方法和计算参数选定的依据第八章 结论对勘探成果总的评价(主要是勘探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作出结论) 2.图件•交通位置图•区域地质图•井田地形地质图•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岩煤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水平切面图•井田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 3.表格、附件资料测量成果表(包括控制测量及工程测量);煤层综合成果汇总表;煤质分析成果汇总表;煤的可选性试验及工艺性能试验成果 汇总表;储量计算表及汇总表;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表;各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表;土壤、岩石及煤的物理机械性质试验报告表;老窑或生产矿井调查材料等4.可不必复制的原始材料槽(井)探展开图、钻孔的原始记录、长期水文动态原始记录、物探的实际资料、钻孔的封孔、止水报告等,以及主导勘探线上钻孔、水文孔、井筒检查孔、基准孔等特殊钻孔的全部岩心和一般钻孔的部分代表性岩心 (二)对精查地质报告的审查及评价1.对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进行系统审核•钻孔资料应检查•勘探线剖面图应核对•检查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核实区内生产小窑、已停闭老窑资料•按设计水平、采区核实地质储量2.从几个主要方面评价勘探程度•勘探工作•地质构造•储量•水文地质条件•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三)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使用地质报告的图件很多,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区域概貌的图件。

      包括交通位置图、区域地形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及地质剖面图),这类图的比例尺小,反映的面积大第二类是矿井设计、生产中常用的主要图件包括井田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水文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这四种图件是井筒、硐口及地面建筑物和井下巷道布署的 设计底图第三类是矿井设计、生产的参考图件包括钻孔柱状图、井田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井田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及其它图件 三、矿建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1.文字说明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第四章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第五章 储量与三量计算第六章 结论 2.附图井田地形地质图;回风平面地质图;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修改的);井筒(主井、副井、斜井、平硐)地质素描图;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以及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3.附表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 四、矿井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矿井地质报告一般每8-10a修编一次,并报省(区)煤炭厅(局)批准,提供设计生产部门使用。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三部分组成:1.报告文字第一章 序 论第一节 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第三节 自然地理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第二节 矿井中小井的开采情况第三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第四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第三章 井田地质第一节 地层第二节 含煤地层第三节 构造第四节 岩浆活动 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 煤层第二节 煤质第三节 其它有益矿产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及预计第四节 矿井主要水害防治第五节 供水 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第二节 特殊开采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第四节 地温与地压第七章 储量计算第一节 储量计算范围和工作指标第二节 储量级别划分第三节 储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确定第四节 储量计算结果第五节 储量探采对比和利用第八章 结论 2.附图•矿井地形地质图•矿井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矿井煤岩层对比图•矿井水平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各生产水平主要石门剖面图•各生产水平主要巷道地质剖面图•井筒柱状图(或剖面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矿井可采煤层损失量计算图•井上下对照图 3. 附表 煤层综合成果表;钻孔见煤综合台帐;地质构造综合成果表;煤质化验成果表;矿井历年涌水量统计表;含水层突水点及处理统计表;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各含水层抽(放)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老窑和小煤矿调查表;储量计算基础表和汇总表;矿井历年储量动态和损失量统计表;矿井历年瓦斯坚定情况表;钻孔坐标成果表;其它有关表格。

      第二节 地质说明书一、地质说明书的类型与基本要求(一)地质说明书的类型根据矿井建设、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使用要求,地质说明书可分为矿建(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二)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资料清楚、准确•形式简捷、重点突出、使用方便•最后总结 二、各类地质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一)矿建(或基建工程)地质说明书1.文字•施工位置•地质情况•注意事项与建议2.图件•工程位置平面图•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立井井筒预想柱状图•斜井或平硐预想地质剖面图•主要大巷、硐室预想地质剖面图•切过井筒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井底车场范围预想水平切面图 (二)开拓区域(或水平延深)地质说明书1.文字•概况•地质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水文地质•其它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问题与建议2.图件•井上下对照图•地层综合柱状图•井筒延深部分预想柱状图•水平切面图•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三)采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采区位置、范围、标高、与临近采区关系及井上下对照关系•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地质构造•煤层 •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火成岩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水文地质•储量•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图件•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预算图•采区 回风和运输水平的水平地质切面图•采区地质剖面图•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四)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工作面范围和与邻区、地面的关系•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工作面实见煤层厚度、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浆侵入对工作面煤层可能造成的破坏•储量•地质、水文地质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和对掘进施工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2.附图•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预测图•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相邻煤层或本煤层群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五)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邻区和地表的关系•工作面各实见点地质构造的概况•各实见点煤层厚度和结构情况以及向工作面变化的规律•各实见点煤层顶板的厚度、岩性、裂隙组的方向和发育情况•推测工作面内火成岩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的 位置•储量•工作面最大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回采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2.附图•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包括老顶在内的煤岩层综合柱状图•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