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第六课欢乐的少年3.doc
5页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教学内容:聆听《可喜的一天》、《罗马的松树》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材分析: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能力目标: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情感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音乐表现让学生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教学重点: 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学难点: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可喜的一天》 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目标: 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可喜的一天》 四、表演《叮铃铃》 五、创作活动 六、小结 师弹《如今家乡山连山》 师放伴奏 1.以史地知识导入: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播放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1.以聆听前奏导入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 3.学习歌曲曲调 (1) 学唱歌曲的前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 (3)二声部10个小节,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 3.朗读一遍歌词,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聆听并回答问题 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1.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
设境 激趣 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可喜的一天》 表演《叮铃铃》 教学目标: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通过本课中外两首作品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音乐表现让学生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重点: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难点: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教学内容: 一、 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可喜的一天》 四、表演《叮铃铃》 五、创作活动 六、小结 师弹琴 《如今家乡山连山》 师放伴奏 1.以史地知识导入: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播放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再欣赏一遍歌曲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6.以聆听前奏导入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7.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 8.学习歌曲曲调 (1) 学唱歌曲的前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 (3)二声部10个小节, 9.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10.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 11.朗读一遍歌词, 1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聆听并回答问题 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13.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 14.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
设境 激趣 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15.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罗马的松树》 表演《雏鹰之歌》教学目标: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内容:一、 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叮铃铃》 三、聆听《罗马的松树》 四、表演《雏鹰之歌》 五、听辨练习 六、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 设问:你们能从----- 2.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情景 3.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4.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二、 学唱《雏鹰之歌》 1.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2.学唱这首歌曲 3.在学唱曲调时,可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4.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5.先用钢琴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6.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学生们议论 7.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聆听并回答问题 8.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9. 聆听歌曲 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乐段的8小节,第二部分为第二乐段8小节 10.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因此,可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1.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 设境 激趣 (不告诉曲名) 这首歌曲的风格性很强,所以多听几遍范唱对学好这首歌有很大的作用 (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