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pdf

3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009852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6.35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 1) ,性之谓道(2)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3)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 5)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 ( 《中庸章句》 )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 ”的意思见( xian) :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zhong) :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 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 、 “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 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 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 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 《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 《中庸》与《大学》、 《论语》、 《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 “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 ( 《中庸章句序》 )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 (1) : “君于中庸 (2)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 (3) ,小人而无忌惮(4)也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 “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 4)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 ”子贡问: “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 《论语先进》)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 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 ”【注释】①鲜:少,不多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 ,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 “道( 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 4 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读解】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 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 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 ! ” (第 6 章)【注释】(1)迩言,浅近的话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既是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困难之一在于, 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困难之二在于, 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文】子日: “人皆日:‘予( 1) ’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 ,而莫之知辟也(3)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 (第 7 章)【注释】(1)予:我2)罟( gu) :捕兽的网擭(huo) :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 bi) :同“避” (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读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 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 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

      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牢牢抓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 “回( 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注释】(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 (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的风范白刃可蹈,中庸难得【原文】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1) ,爵禄可辞也(2) ,白刃可蹈( 3)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 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 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 (1)子曰: “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 (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 (5),死而不厌 (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7),强哉矫 (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3)报:报复 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 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读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浙江省直及地市、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B类)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卷).docx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D级·船舶检验专业法律法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专业实务(金属冶炼安全)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docx 2025年河北省直及地市、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合辑).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2025年安徽招聘乡村医生考试(临床医学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合辑).docx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土建(官方)-进度-第四章建设工程进度计划实施中的监测与调整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合辑).docx 2025年学历类自考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外国文学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docx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合辑).docx 2025年学历类自考国际商务英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docx 2025年湖南省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急诊医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2025年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地形测量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2025年甘肃省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农业农村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合辑).docx 2025年深圳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疗类(皮肤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2025年江西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计算机)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docx 2025年海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外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docx 2025年湖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西医结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docx 2025年海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儿科)题库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合辑).docx 2025年江苏教育系统公开招聘考试(信息技术)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合辑).docx 2025年江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检验科Ⅱ阶段)题库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试卷).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