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118].docx
4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学科德育设计: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教学目标:1.掌握“安”、“固”、 “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1.把握重点字词:(1)是鱼之乐也 :是:这2)全矣:全,完全、肯定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4)请循其本:循:追溯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6)既已:已经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 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三、 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四、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五、拓展延伸《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七、小结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九.板书设计庄子:“鱼之乐” ——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庄子与惠子庄子:“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机智巧妙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判断庄子:“循其本” ——回转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