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ppt
19页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教学参考教学要点作家作品知识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中国园林与自然的关系课文结构思考练习答案教学要点理解本文提出的中国诗文和中国园林艺术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学习本文情感真切、理趣盎然、结构谨严的艺术表现方法学习本文在叙述和说理中自然引用古诗文、典故的艺术表现方式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别名梓室,原名郁文,自称梓翁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他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说“屏”》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说明文《说“屏”》被选入中学课本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九七八年,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一九八七年,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园林的复园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中国园林与自然的关系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花、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课文结构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就可以看出这两段的内容是说明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篇结构属于总分总的形式作者在文中说明园与文、园与人、园与情、园与斋相生相伴的不解之缘的时候,列举了白居易筑堂、李格非记园,则成为“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园实文,文实园”的佐证;把汤显祖的曲文引入文中,更使人倍觉“游园生情”的义理是千真万确的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用课文原话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根据课文第三段到第十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园林体现造园之人的思想感情第二,造园与作诗文理趣相通第三,园林与文人的活动融为一体第四,晚明文学小品写得像造园法,而介绍造园法的匠书又写得典雅至极。
第五,园林与戏曲相得益彰第六,行文与构园皆须“得体”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思考练习】参考答案1、作者认定“中国园林”“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也就是说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园林体现着造园主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第二,造园与作诗文理趣相通;第三,园林与文人的活动融为一体;第四,晚明的文学小品写得像造园法,而介绍造园法的匠书又写得典雅之极;第五,园林与戏曲相得益彰;第六,为文与造园皆须“得体”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2、在文章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别人的话,或直接引经据典,其作用大致有三点一是可以增加文章的信息量,扩展表现空间,使人感到文短意长,内容厚重;一是可以使用别人的写作材料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一是可以使文章简洁明快,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文中引用《牡丹亭》中的曲词,用来说明情钟于园,文以情生,“情”将“园”与“文”联系在一起,园林艺术中蕴含了中国诗文的意境又如引用《履园丛话》中的话,意在表明造园与作文无异再如引用《园治》中的话,是用来总结明中叶到清初,文人园林发达,水平高。
这些引用的内容都能从不同方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3、认真阅读、分析归纳,可以领会到本文性情真切、理趣盎然、结构谨严的艺术表现特点一篇不长的文艺随笔,谈论“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这样一个抽象而复杂的问题,如何才能打动读者,启迪心智呢?陈从周深谙“发乎于情,情动于中”的为文之道,在文中倾注了自己真切的喜爱之情,使读者随处可见先生的感喟、推崇和敬爱之意此中或是引申设问,启迪心智,如“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或真切评点,突出特征,如“我们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或描绘场面,展现形象,如“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或诱发联想驰骋想象,如“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等等,不一而足,都能使读者平添钟爱之情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我们阅读这篇阐述事理的文章,了解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关系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为什么呢?陈从周先生注重以“例”说理,以“事”析理,诗文、名联、名人、轶事联翩而至,使人顿觉心扉开启,意趣横生,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锦语本是阐释诗画互映、诗画同源的关系的,而被先生妙手拈来,成为立体建筑的灵动注脚。
又如白居易筑堂,李格非记园,则成为“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的佐证再如把汤显祖的曲词引入文中,使人顿觉“游园生情”的义理是千真万确的如此种种,怎不使人临文嗟叹呢?上上 一一 页页下下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此外,全文的结构纵横捭阖、收起自如也是艺术特征之一自开篇“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数语立要,到全文收尾于“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始终紧扣“园”与“文”来作文,有时纵向阐释“园”与“文”的渊源关系——“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笑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有时横向描述园与文、园与人、园与情、园与斋相生相伴的不解之缘所以,阅读此文,只要细心品味,都会被它的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所吸引,所感动,故而受益良多上上 一一 页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