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培育教师共情力.docx
10页基于BOPPPS模型培育教师共情力 李凤霞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懂孩子的能力”但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感和能力发展有限,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教师是幼儿离开家之后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深知在教育中不能没有爱,爱得越专业,教育便越有力量一方面,拥有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态度来接纳和回应幼儿,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这样的关系会促使幼儿更加信任教师,获得极大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养成乐观活泼的性格,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共情力强的教师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儿童的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能更好地支持幼儿主动发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必须具备“珍视、接纳与信任”“同理心的理解”等品质。
由此可见,具备共情能力已被视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之一但是,教师的共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培养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教师培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缺乏操作性与互动性,忽视培训后的反馈信息,培训过程缺少引入、设疑、答辩、演化、总结等环环相扣的讲解过程,等等对此,本文提出“基于BOPPPS模型培育教师共情能力”的研究,探索培养具有较高共情能力的教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BOPPPS模型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克尔于1978年提出,而后引入我国高等教育课堂BOPPPS模型将知识传授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ridge-in(导言)、Objective/Outcome(目标)、P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本文结合教师共情能力的培育,从唤醒共情经验、落实共情五步骤、关注前测和后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凸显代入感的互动形式以及回归反思实践的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实践(见右图),从而实现从激发教师共情意识到内化教师共情技能的螺旋式上升,不断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使教师在互动、开放的培训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成长。
教师共情能力培育课堂实践路径图一、导言:契合经验,唤醒教师的共情体验教师共情力培育课程只有贴合教师的自身体验,才是教师真正感兴趣的导言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感受到共情的力量,从而唤醒共情体验唤醒教师共情体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优秀视频唤醒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共情力培育的视频,既有国内专家的讲座,又有国外专家的讲座培训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优秀的共情视频,剪辑后播放给教师观看,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形式唤醒教师的共情体验第二种,真实案例唤醒随着教师、家长对儿童情绪状态的关注,许多真实的共情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案例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基于对真实案例的追寻是最好的唤醒教师共情体验的方式之一第三种,自我体验唤醒在日常带班过程中,教师能够接触到各种幼儿情绪问题,也能接触到不同素质的家长,这些丰富的经验是教师宝贵的财富,让教师能够以自我体验唤醒共情体验例如,一名幼儿坚持在冬天穿夏天的裙子入园,家长一味地劝说这样穿不合理、会感冒、会生病等,幼儿的情绪更加激动了教师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引导:“穿上裙子像个小公主,对吗?”如此,孩子就感受到了教師的理解,从而愿意听从教师的后续建议。
二、目标:遵循SMART原则,落实共情五步骤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带有一定的惯性,认为教师是成人,只要告诉他们就可以了但实际成效是,再美好的目标一旦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后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本研究中,我们不要关注“导师能教多少”,而要关注“教师能学多少”一)依据师幼互动情况,遵循SMART原则制订目标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有相关性(Relevant)、有时限性(Time-bound)基于以上五个原则,我们依据师幼互动情况对培育教师共情力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见下表)培育教师共情力的目标及内容(二)把握共情重点,进一步生成、细化目标培育教师共情力的最终目标是让教师知道:共情怎么做?应该把幼儿引向哪里?我们在培训中引入了共情五步骤,引导教师提炼具体的实施要点,进一步生成、细化目标第一步,停——嗅觉式注意教师要停下手里的一切事务,从弥散式关心走向有意识关注第二步,看——诊断式观察教师要观察儿童发生的事情,从粗放式观察走向精细化觉察第三步,听——信任式倾听教师要倾听儿童的表达,从经验化解读走向换位式理解。
第四步,说——探寻式交流教师要积极共情孩子,回应孩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经验化解读走向换位式理解第五步,做——定向式支持教师要鼓励并支持幼儿的行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体验式探索走向确定性行动三、前测:靶向筛选,聚焦共情问题前测的作用是了解教师关于共情的兴趣与已有知识,调整后续难易度与进度,让后续课程的目标更加聚焦为了凸显前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匿名表决、开放问题、不予评价等方式,消除参训教师的顾虑,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共性问题的聚焦式分析一)采集真实数据每一位教师的共情认知程度不同,共情力的強弱也不同但是,共情力培育课堂的目的不是排名,更不是评判,培训者要始终抱着共情的心态去收集教师的真实想法,明确教师的真实需求例如,我们总习惯在倾听他人的时候给予判断和回应,但其实有时候仅仅是倾听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在共情力培育课堂中,我们需要形成不评判、不指点、共同进步的氛围,这样才能消除参训教师的顾虑,减少教师的压力,从而采集到更加真实的数据二)筛选问题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共情来解决例如,对一些特殊儿童的问题,可能需要借助专业的测量工具来进行下一步干预,而不是一味地以共情去解决,从而延误干预时机。
对此,培训者需要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筛选,聚焦共情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家共同解决四、参与式学习:基于当下,凸显代入感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强化印象参与式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作为共情课堂的专题培训,我们要创设基于当下真实情境的、有利于增强教师代入感的、能促使教师主动参与的共情训练一)开展项目推进式研讨项目推进式研讨即教师基于同一小组对同一个项目展开研讨例如,在中班开展的基于幼儿心情日记的解读与优化项目中,大家会首先呈现自己在使用心情日记本中所产生的困惑,然后展开讨论,确定一组优化方案,进行调整实施,最后在培训中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分组式的项目推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大胆实践,培训效果更为显著二)共情剧场,深化共情体验共情剧场,即通过教师扮演儿童、教师扮演家长、教师扮演教师的情景表演方式,再现培训内容,深化教师的共情体验教师扮演儿童,更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心理上与儿童保持同等地位,从而主动去理解儿童;教师扮演家长,更能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家长的心态;教师扮演教师,能够跳出自身角色,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自身行为如此,可以达到与己共情、与幼儿共情、与家长共情的全共情状态。
通过情景剧场的反复训练,可以强化教师对共情的认识,提升共情技能,深化共情体验,最终形成共情习惯演绎共情剧场的过程,既可以满足每一位教师的参与感,又能够让教师在轻松、开放的状态下走进共情世界共情力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需要主动参与其中,逐渐内化只有内化为教师自身意识的共情,才能真正落实到今后的行动中五、后测:对应前测,体现自然成长后测的目的在于验收学习成果,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如果后测与前测相对应,并且教育目标层次有了升级,那便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们要允许教师按照自身的节奏成长我们可以采用应用写作、同伴观察等方式开展后测,过程相对轻松,结果也更加开放一)应用写作:心情故事采集式后测一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情绪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共情力强的教师,首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表现,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较深的理解,能充分理解并接纳每一名幼儿,切身体会幼儿的需要,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并有较多的办法给予幼儿支持和引导对于这些目标能否达成,我们可以在教师撰写的心情故事中提炼出后测结果二)同伴观察:课堂回应观察式后测一位真正理解共情五步骤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孩子的互动自然而然会变得亲切,这是因为教师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孩子的各种情绪状态,并从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言语互动中带动自身深层次情感,使整体课堂氛围变得自然流畅,孩子们也自然变得十分专注。
特别是在对比式课堂中,教师更能够感受到共情的力量例如,同一位教师在理解了活动的共情要点后进行了第二次上课,其他教师作为课堂观察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目标的达成状况,从而给出比较直观的评价六、总结:主动反思,回归实践总结是对教学内容的Summary回顾和知识点概括培训者可以让教师进行总结,进一步巩固其学习效果,也可以布置延伸思考、家庭作业以及后续课程预告等,直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的总结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目标所在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总结方法,帮助教师形成反思习惯一)头脑风暴式梳理头脑风暴式梳理,即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的三大阶段,在每一阶段结束时组织教师自行分组,总结提炼自己的所思所得这样的仪式感建立好以后,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关注儿童情绪的自觉意识,同时教师对儿童情绪的处理经验共享也真正成为其实训经验的“练兵场”从教师的总结提炼与分享中,培训者还可以洞悉教师共情力成长的轨迹二)指定主题情景演绎与导言部分的情景演绎不同,总结阶段的情景演绎由培训者指定主题,教师现场演绎,不仅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敏感度这种与培训目标相匹配的情景演绎方式是对课堂的巩固总结,可以进一步加深参与者的主观认知,深化其共情体验。
在BOPPPS模型下,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的核心要点都较为灵活但是,无论是哪一个核心,BOPPPS模型在培育教师共情力方面都有一个统一的核心,那就是每一位教师都是导师每一个环节的案例与演绎都是真实的,是基于大量真实的实践经验而提炼并发现的“具象”目标基于此,真正的组织者只是基于六个环节的牵引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是导师,由此每一位教师都会主动投入,共情能力的提升更加显而易见长期实践表明,在BOPPPS模型的引领下,我园88.9%的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提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素养,能更好地了解班级幼儿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教师也会从中获得专业能力得到肯定的优越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加轻松地应对各种儿童成长中的情绪问题由此,幼儿和家长都能被良好的班级氛围所影响,孩子们更加乐意来园了,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家长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师很温暖到了学期末的教师满意度调查时,我园教师基本能达到100%满意Reference[1]殷旭辉.BOPPPS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原理”课的一个知识点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2]姚群利,共情五步骤助推幼儿社会心理能力培养[G].大众心理学,2020,31-1228/G3.[3]颜玉平.共情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