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平面几何的内容设计体系.ppt
23页初中平面几何的内容体系一、一、《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内容结构表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体系的几个方面:二、二、初中平面几何的内容结构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 (4~6年级)第三学段 (7~9年级)•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一、一、《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内容结构表高中部分: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内容与要求: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平行截割定理,证明直 角三角形射影定理2.证明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3.证明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 割线定理4.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体会平 行投影;证明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是椭圆······“空间与图形”知 识结构树状图图形 与坐 标图形 的认 识图形 与变 换轴 对 称平 移旋 转相 似线三 角 形四 边 形圆平 面 直 角二 次 函 数二、二、初中平面几何的内容结构增加内容删减内容通过实例认识点、线、面探 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重心。
知道任意一个三 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 平面,并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 的镶嵌设计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 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 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指出对 称轴;了解物体的镜面对称,利用 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探索平移的 基本性质并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 相等的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 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 图案设计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并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 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 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按要求做出简 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运用轴 对称、平移和旋转进行图案设计 了解图形的位似梯形中位线性质;弦心距、垂 径定理;两圆连心线、公切线的性 质;圆周角定理;相切在作图中的 作用;弦切角定理;切线长定理; 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正多边 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过一点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由一条直角边 及斜边作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内切 圆;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中心 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合比的性质; 等比的性质 初中平面几何部分的章节目录:平面几何章节目录七年级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7章 三角形八年级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第14章 轴对称 第18章 勾股定理 第19章 平行四边形九年级第23章 旋转 第24章 圆 第27章 相似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内容年级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知识结构图: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结构图:第7章《三角形》知识结构图:第13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结构图:第14章《轴对称》知识结构图:第18章《勾股定理》知识结构图:第19章《四边形》知识结构图:第23章《旋转》知识结构图:第24章《圆》知识结构图:第27章《相似》知识结构图:第29章《投影与视图》知识结构图:“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在编排上,以图形的认识为主线,将其他内容与它有机的整合,螺旋上升。
(1)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为更好地反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安排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第6章),使坐标这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工具能更早更多地得到使用(用坐标方法分析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等的本质特征,处理某些图形问题,加深对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的认识等)2)循序渐进地培养推理能力,作好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 的过渡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 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 排,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 延续教科书从七年级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 学期的“第7章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开始正式出现证 明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空间与图 形”,而是结合各领域内容中适宜的内容自然地进行(如在 3.4节的问题探究中就已渗透反证法的思想)3)从感性到理性,从静到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学习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对图形的认识 能力这套教科书按照“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本质 认识,从对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对运动状态的认识,从定性 描述向定量刻画过渡”的顺序编排这个领域的内容,注意在教 科书各处对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把握到适宜程度,并注意这四个方面之间的 联系。
例如,在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最后部分,初步 介绍了平移;在学习了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后,又进 一步从坐标的角度对平移变换作了描述;在第19章“四边形” 中,对平移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特征又作了进一步 的阐释;在第22章中的“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中,再将平移与 其他几何变换结合,进行综合性应用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