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教材课件 1.1-诗的迷狂.doc
1页1.2_ 诗的迷狂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伊安篇》中指出,诗人的创作靠的是灵感,即神灵感发或凭附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同样,正是借助神灵凭附,有些平庸的诗人有时也能说出优美的诗句因此,诗本质上是神的诏谕,“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诗不是诗人的作品,而是神的作品被神灵凭附的诗人处于迷狂状态《斐德若篇》中指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神的迷狂和爱情的迷狂柏拉图对诗歌创作的迷狂做了如下描述:“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其一,诗人在迷狂状态下创作的诗远远胜于他在理智清醒的状态下创作的诗,也就是说,得自灵感的诗优于得自模仿的技巧的诗;其二,诗人在迷狂的状态中感情高度亢奋,无法自主,失去平常的理智。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这里所说的迷狂是一种心灵的激情状态,而非病理学意义上的丧失理智或癫狂柏拉图认为,诗人在神灵凭附的迷狂中,可以领会真理并宣示真理柏拉图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在他的观念中,理念的世界是真善美统一的世界,也就是神的世界诗人受到神的凭附,就能够领会到理念世界的真实;诗人作为神的代言人,言说的不仅是优美的诗句,而且也包含着理念世界的真理所以,如果说模仿的诗与模仿的艺术制造的都是远离真理的幻象,那么迷狂的诗则臻于真理,受神灵凭附的诗人则近似于哲学家柏拉图的迷狂说并非一味强调文学创作的非理性,而是在神秘主义的外衣下,包含着对文学的真实性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