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语境变迁下的动画影像艺术形式.doc
5页技术语境变迁下的动画影像艺术形式 摘要:本文从图像技术开展的视角阐述不同技术时代动画影像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探索的主题,由此来探析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动画影像艺术的创作如何诠释人文议题,构建与人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图像技术;动画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类打消外在事物对自己的“顽强的疏远性〞的一种形式正如儿童早期乐见将石子抛入河中观赏自己的力量使水中荡起的涟漪,艺术的实质是“人借助物质媒介,发明出一定的形状、声音,以显示自己本质的力量〞动画艺术作为人类借助图像媒介发明出的“动态幻觉〞,所呈现的是创作者对意识中理想化生命状态的升华与刻画,是运用唯美的图式打消自身与客观世界疏离感的形式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时代,动画艺术诠释不同的人性与艺术的主题,引导人们自主意识的觉醒 1银幕技术时代精神的抽象表述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和?达到乔塔站的火车》使艺术家们意识到电影技术的创作潜力,然而迂腐、乏味的复制性传播,使他们摒弃单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开始探索脱离外在世界的客观,具有颠覆性表现形态的影像艺术形式他们从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与经验,通过多维的角度诠释动画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1.1抽象视觉实验 先锋派绘画艺术家们以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对图形、色彩等抽象视觉符号的解析为契机,从听觉、味觉、触觉、动势等感知的角度来探索动态影像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共同感受示例,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布鲁诺·克拉与阿尔纳多·金纳“灵魂的抽象状态〞的绘画探索,便是以视觉混色法研究“绘画的时间性变化〞,以互补色形状、面积的变化测试对观众视觉生理的影响,以组合视觉元素的形式诠释音乐和诗韵 1.2声画关系实验 先锋动画艺术家试图在画面中寻求音乐般“纯洁的境界〞,探索画面、节奏和音色的关系运用抽象的画面元素:形状、色彩、线条等图解音乐、组织叙事示例,诺曼·麦克拉伦的实验影片?幽灵游戏》中,12个橙色V形代表幽灵排成时钟,蓝色S形代表鬼怪成为钟摆,白色月牙代表蝙蝠,讲述午夜幽灵们出来狂欢,天亮时渐渐散去;奥斯卡·费钦格的作品那么兼具音乐的柔美和科学的严谨,体现出较高的欣赏性和商业价值 1.3媒介形式实验 早期的实验动画中还有一些利用各种材料,如废弃的胶片、旧招贴画、剪纸、木偶等制作的短片,其灵感源自立体主义绘画中实物材质的拼贴形式其中,以列恩·雷与诺曼·麦克拉伦在胶片上直接绘制画面的“直接动画〞最具代表性。
动画片?彩色盒子》便是采用雕刻工具刮、擦的方式获得绘画般的笔触,再配合跳、切的剪辑手法,最终实现了抽象图形与音乐节奏相互交织和律动效果 2电子技术时代肢体的参与和介入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电视中充满的消费主义和惯例式新闻报道,激发了艺术家反电视的影像艺术实践以韩国裔激浪派艺术家白南准拍摄纽约第五大道的街景为开端,艺术家开始将动态影像作为叙述自我意识的介质,以电子合成器、电路板、电视屏幕与人的参与嫁接成为艺术,探索电子科技的人文特性 2.1电视语言的解构 正如艺术家白南准所强调的“拼贴艺术取代了画布,显像管将最终取代画布〞他利用磁铁对电子影像合成器的干扰来获得扭曲的电视图像,并通过对电路板操作系统的改造实现对电视图像的取消、移除、文本撕扯、语言文本与图像的组合等操控示例,电子艺术作品?电视皇冠》就是利用信号放大器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皇冠式的彩色电波通过这种电子拼贴艺术的方式,艺术家叙述与阐释了电视影像的可控性、开放性、参与性和自由性,以此嘲讽风趣的语态解构被神秘化、政治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电视语言 2.2装置语言的组建 二战后的城市重建使艺术实践逐渐走向空间化与环境化装置与电子艺术的嫁接便是动画影像走向环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家将动画影像采用装置的形式融入空间艺术中,如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基的?玻璃上的沉睡》采用炭笔画速写制作的动画影片与装置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历史记忆;再如,德国实验动画大师保罗·德里森创作的?四季的末日》那么是将8个描绘四季情节的动画屏幕首尾相连,来展现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打破线性叙事的时空模式 2.3数字技术时代行为的激发引导 早期的影像艺术受拍摄工具的限制,影像无法分解、编译、再生,限制了影像语言的再发明性,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数字编码方式可以将影像以解构的形式发明出更丰盛的视觉表现效果数字影像可模拟、可编译的特性使动画影像融入了智能化的元素,引导受众感受更完满的艺术体验 3思维语言模拟和沉浸式语言模拟概述 3.1思维语言的模拟 1950年,图灵提出了机器是否可以思考的问题尔后,运用计算机编译语言进行视觉实验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自行开发的图像处理算法,艺术家将观念转变成编码,以动画影像的形式展现艺术思维视觉化的呈现过程示例,“现代巴赫〞约翰·惠特尼1967年创作的视觉音乐作品?孔雀求爱》,便是依照音乐的程式进行编码,采用线条表现22只飞鸟飞行时形成的图像,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互动与相互感应的艺术效果。
这些生成的图像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以智能化的方式展现出律动效果 3.2沉浸式语言的模拟 从全景画到数字时代的虚拟现实影像,科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尝试拉近观众与图像的距离正如奥利佛·格劳所指出的,沉浸是人类图像史上始终追求的效应在接近真实感受的环境下人的意识与梦想场景发生转换从而产生“幻境成真〞的心理感受只有引入计算机图像技术才能使这种通过建构感知和强化认知的方式来描述虚幻图景的设想成为可能 4结语 如果说胶片时代的先锋动画实验是人们通过影像实验探知自我精神领域的开始,则显像管时代的动画影像装置艺术那么是艺术家对人与环境、空间关系的探索,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出现,使动画影像可以创作出智能化的视觉艺术这看似是文化复制与个体意识之间冲突和消融的过程,却是人们借用图像技术的革新不断打破与客观世界的疏离感,开掘自我、拓展新生活的必然趋势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遍及,移动终端基于数字信息编辑、计算机图像处理和通信网络传播的综合技术环境,将为动画影像创作提供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重力知觉等体验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作语境,受众也将以全新的感官体验方式融入动画影像的叙事空间中 参考文献: [1]…陈望衡.黑格尔美学论稿[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奥利佛·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