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标准.doc
15页《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供中药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 课程的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该课程不仅与中药专业的各门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而且与生产实践和医疗用药实践密切相关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阐明各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性状、显微、成分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中药的鉴定方法,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及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等工作打下基础能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技术与理论水平达到高级工技术标准及“观念职业人”的要求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能理解一些中药鉴定一些概念,具备一定得理论知识,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400种常用中药,做到见药知名能说出100种重点中药的来源、主产地及鉴别要点灵活掌握运用显微鉴定操作技能,熟悉常见的理化鉴定技术 2、职业能力要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药品标准等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获取和扩展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能综合的将中药鉴定技术运用实际工作岗位中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责任心、事业心) 4、学习及认知能力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保护野生资源意识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共存、合作与对话、和谐与共进等其它优良品质 本课程计划通过1~2年的时间完善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再通过2~3年的奋斗,向国家级精品课程迈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训两部分,理论课系统介绍中药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实训课通过约300种左右的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实习和30种重点中药的显微和理化鉴别实训,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以培养鉴别中药真伪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加强创造思维的培养,不仅要介绍知识,还要介绍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启示,让学生从科学大师的科学活动中学习其发现问题的品质和技巧有目的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以普遍提高全体同学分析能力;利用课堂讨论、实习、等教学环节,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科联系提高整体素质在中药鉴定学的讲授与学习中,以其它基础课程为支撑,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专题讲座或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中药产业战略和中药鉴定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等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以符合中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课外论文,让学生写一些小专论、文献综述、新进展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等)得到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建立《中药鉴定学》题库,实施考教分离在考题中增加综合分析性较强的题目,用实验设计考查学生对中药鉴定学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
强化中药鉴定技能考核,中药鉴定技能考核按照一门课程对待,成绩单列 5、强化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每个学期开始制定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进行总结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集体备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有课时计划,教学进度计划,以统一教学要求,备课讲稿逐年要有新内容增补、更新:考试进行教考分离,按照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评分公正合理,试卷批改结束后及时作试卷分析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效地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转 6、重视中药鉴定学基础与应用的科学研究科研可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学科综合实力,同时可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将积极鼓励与支持教师进行中药鉴定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 五、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刘来正主编《中药鉴定技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其他相关教辅材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药典注释》、李家实主编《中药鉴定学》、《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1~9册、徐国钧主编《中国药材学》上、下册、江西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下册、肖培根主编《新中药志》1~4册和康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
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 (1)开放式实训场所,中药标本馆有馆藏标本3000余种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在不断完善 (2)有与课程配套的完整的实训教材,或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周期中自编实训教材 (3)整套课程有教学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药鉴定学的教师队伍能达到8-10人在职称结构方面,教授达到1-2人,副教授达到4-5人;在学历结构方面,硕士以上学历占90%;在年龄结构方面,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0%左右,从而建设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强、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有若干名教师在某一领域能达市内比较知名的程度具体表现在: 1、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 2、所有教师都能独立承担响应的教学任务,并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所有教师都能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5年内能有3-5项教学研究课题,公开发表5-8篇教学研究论文,参编或主编全国教材1-2本 4、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都能获得区级以上的课题,正高的教师争取得到市级1-2项资助。
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篇左右,其中70%-80%应在核心期刊发表 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 团队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教学改革和顶岗实习等三个方面为抓手,以中药专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事业单位实习场所,做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零距离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要求对接建立了由校内学科学术带头人、校外中药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的讲解,大量开展现场教学,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课堂、课余、假期教学时间一体化,学校、社会、企业教学空间一体化“学校+企业”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积极在中药资源调查、开发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种植与加工开展应用研究按照中药质量管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提炼出中药鉴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并加强对应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以中药鉴定实训室、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陈列馆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校内实训;以三峡中药物流中心、万州区国药集团、重庆东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重庆京海药业、广州潘高寿药业、重庆太极集团等22个稳固的协议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实践教学。
重视高职产学结合教育教学研究,构建了“三级训练、三级考核、综合评价”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实施了双证书教育模式、顶岗实习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教育模式;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生培养教育就业和社会行业职业岗位制度的接轨,建立了三峡中药职业教育平台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在第3学期开出总课时为102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46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理论教学 时数 实践实验 课时 合计 知识模块一 总论 8 6 14 知识模块二 根及根茎类中药 10 10 20 知识模块三 茎木树脂类中药 4 4 8 知识模块四 皮类中药 4 2 6 知识模块五 叶类中药 1 1 2 知识模块六 花类中药 4 2 6 知识模块七 果实种子类中药 10 6 16 知识模块八 草类中药 2 2 4 知识模块九 菌藻类中药 4 4 8 知识模块十 其他类中药 1 1 2 知识模块十一 动物类中药 6 2 8 知识模块十二 矿物类中药 2 2 4 知识模块十三 药材商品识别强化训练 4 4 合 计 56 46 102 理论与实践比 9:8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要点 知识模块一 总论理论概述 细目一 中药鉴定技术的定义和任务 目标任务: 1、 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能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 能掌握运用中药材质量标准 要点: 1、引起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
2、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 3、中药真、伪、优、劣的基本概念 4、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细目二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目标任务: 1.能够说出影响中药的因素 2.熟悉几本重点本草 3.了解几本特色本草和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要点: 1.本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2.中药的资源 3.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细目三 中药鉴定的依据 目标任务: 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 2.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3.熟悉一般程序 4.熟悉中药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 5.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要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3.中药鉴定的方法 知识模块二 根及根茎类中药 目标任务: 能陈述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类药材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上的共性和区别,能陈述双子叶植物根与根茎类药材常见的异常构造,能解释根与根茎类药材常用的名词术语对要求掌握品种,能准确进行性状鉴定,陈述其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情况和性状鉴别要点,能运用显微或理化等鉴别手段与混淆品、伪品鉴别;对要求熟悉品种,能准确进行性状鉴定,并陈述其来源和性状鉴别要点;对要求了解品种,能进行性状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