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胆系、胰腺、脾脏.ppt
101页肝脏l1.肝实质:l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呈均匀强化l2.肝血管 l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l l*肝脏双重供血肝脏双重供血系统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l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呈高密度影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强呈高密度影1..2.3.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 两支主干左支右支l肝段(Couinaud八段法)l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门静脉走行扩张的肝内胆管l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③静脉韧带沟裂位于尾叶和肝左叶 外侧段之间 ④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 右叶的分界肝圆韧带静脉韧带l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l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 外缘紧贴腹壁。
l大小: 15CM 肝右/左叶前后径比 1.2~1.9 肝右/尾叶横 径比 2~3l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 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l形态 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l密度 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 脂肪肝l肝右/左叶前后径比 l肝右/尾叶横 径比 肝硬化,脾增大,占据8个肋单元1.形态、大小1.肝边缘变钝、饱满 2. 肝外缘离开腹壁,肝裂增宽,胆囊窝增大, 肝叶比例失调2.边缘、轮廓l肝缘失去正常的棱角,凸凹不平,锯齿状、波浪状l位置: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l大小:直径4~5cm,壁厚约2~3mm 密度:均匀低密度,0~20HUl增强:壁均匀一致强化(肝内外胆管大多不显影)胰腺l位置:横跨于L1、2椎体之前,胰尾、胰 体、胰头逐渐由高到低、钩突是 胰头部最低的部分,是胰头下向 内延伸的楔形突起胰头被十二 指肠包绕,外侧是降段,下方是 水平段胰管位于胰腺偏前部, 可不显示或细线状l形态:呈带状,密度均匀胰头体尾胰头体尾 胰头胰头胰体尾胰体尾胰钩突胰钩突l大小:胰尾2.0,胰体2.5cm,胰头3cm cm。
60岁以上老人逐渐萎缩变细l血管:脾V—沿胰腺体尾部后缘*标志 肠系膜上A、V—钩突前方l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钩突 胰体尾肠系膜上动脉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 脾静脉增强检查l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2~3ml/S,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分别进行三期扫描l动脉期 (20~25S)l门静脉期 (50~60S)l平衡期 (110~120S)l增强 *肝脏为双重供血 肝动脉 25% 门静脉 75% *肝细胞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l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血管肝实质动脉期20~25S以后肝动脉及分支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50~60S以后门静脉及分支明显强化平衡期110~120S以后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逐渐下降l平衡期(110~120S)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一)原发性肝癌l90%为HCC,男性多,30~60岁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血供丰富,易转移l病理分型1.巨块型≥5cm2.结节型<5cm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l平扫:平扫: 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 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 密度假包膜假包膜 坏死坏死肝硬化肝硬化 1.可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类圆形边界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死灶 l增强:增强: *快显快出快显快出 A 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 迅速达到峰值 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 实质不断逐渐强化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 实质背景对比下呈低密度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平扫快显快出延迟不填平快显l间接征象间接征象 ①血管:癌栓 ②淋巴结 ③胆道 ④肺、椎体转移下腔静脉癌拴l11.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
多AFP(+)l22.平扫平扫:①常见肝硬化 ②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 度肿块 ③“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④坏死:中央更低密度l3.增强:增强: *快显快出快显快出 A 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 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断逐渐强化 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对比下呈 低密度增强: l4.间接征象: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lT1W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 血,坏死囊变)l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l假包膜:低信号环lGd-DTPA T1WI:低信号区中 有卵圆形稍 高信号T2WI:肿瘤周围为外缘不规则的高信 号,中部圆形低信号区有斑片 状不规则的高信号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受压移位T1WI稍低、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内不均匀(二)肝海绵状血管瘤l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30~60岁多见。
l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外周由纤维组织间隔,内衬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并充满新鲜血液可有血栓形成、坏死、钙化l平扫:平扫:境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 肿块,约30HUl增强: 增强: *早出晚归早出晚归 A 期:自周边开始斑状、结节状明显强 化(接近大血管密度) 门V期:斑状、结节状强化逐渐融合,同 时向中央扩展延迟期:(10分钟后或更长):与周围正 常肝实质呈等密度,也就是“消失” 看不见l肝血管瘤 *早出晚归早出晚归l肝癌 *快显快出快显快出10分钟延迟15分钟延迟早出晚归早出晚归血管瘤CT诊断标准l平扫: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l增强:增强:从周边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 扩大,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血 管密度;l延时:延时: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 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 整个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早出晚归”的特征MRIl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l*灯泡征:灯泡征:具有特征性,有诊断意义 肝血管瘤在T2WI上随着TE的延长,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下,肿瘤表现为边远非常锐利信号越来越高的信号灶直至达到或甚至超过脑脊液或胆囊的信号,在重度T2WI上很白、很亮。
好像瓦数不断增大的灯泡 灯泡征(三)转移性肝癌l发病率仅次于HCC,AFP(-)多发结节,大小不等,易坏死、囊变、出血、钙化l转移途径1.直接侵犯2.经肝门部淋巴结3.经门静脉4.经肝动脉l平扫:多发小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 块可密度均匀,可出现出血、钙化、 囊变(肿瘤很小也可发生囊变)、坏 死而致密度不均l增强: A 期:不规则边缘强化; 门V期: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平衡期:增强消退* “牛眼征牛眼征”::部分转移性肿瘤中央为无强 化低密度坏死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 外周水肿带(低密度) 边缘强化 (高密度) 中央无增强 (低密度)l两个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实质边缘强化呈高密度,而肿块中心未见强化为肿瘤液化坏死,形成 “牛眼征” “牛眼征牛眼征”“牛眼征”:外周水肿带(低密度),有时看不到 边缘强化 (高密度) 中央无增强 (低密度)MRIl稍长T1稍长T2信号l“环靶征” 肿瘤中心: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l“亮环征”或“晕征”(halo sign) 肿瘤边缘: T2WI高信号环,与肿瘤周边水肿带或血供丰富有关 “晕征”:中央为高信号,中部有低信号内晕环,最外又为高 信号外晕环(四)肝硬化l病毒性肝炎、酗酒1.肝细胞弥漫性坏死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变形、变硬,肝叶萎缩或扩大3.门脉高压l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 大),全肝萎缩少见。
l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l3.肝门肝裂增宽l4.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胃底及食管静 脉曲张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脾大l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l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l3.肝门肝裂增宽l4.腹水脾大,腹水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 门静脉供血) (七)脂肪肝(五)肝囊肿l融合扩大的发育异常的胆管丛l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 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0~ 20HUl增强:无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囊壁一 般不能显示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楚(含水量95%)T1WI极低信号T2WI极高信号(六)肝脓肿l脓腔:低密度;l脓肿壁:环形略低密度,明显强化;l水肿带:环形低信号基本病变表现1.胆囊大小、形态、位置、数目 大小:直径>5cm,壁环形或局限性增 厚>3mm,常见于胆囊炎 形态:边缘轮廓不规则,呈锯齿状或 幕状突起 位置:位于肝门部胆囊床以外 先天 数目:双胆囊 异常2.结石: ①单、多发,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影 ②“靶征”、“新月征”:结石+周围低密 度胆汁 ③T1WI、T2WI均为低信号“靶征”、“新月征”3.胆管扩张 ①肝内胆管:>5mm ②肝总管、胆总管:肝门至胰头连续 不断的低密度影>10mm ③双管征:壶腹部周围病变→胆胰管 扩张双管征(一)胆石症与胆囊炎l直接征象:胆系内高密度影,可 随体位变动 靶征l间接征象:上部胆管扩张,结石 半月 层面突然消失 征 胆囊炎胆石症l1.肝内、外胆管或胆囊内单发或多发 圆形、多边形和泥沙状高密度影, 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l2.胆总管结石可见上部胆管扩张,结 石层面扩张胆管突然消失,可见“靶 征”,“半月征”l3.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炎l1.急性胆囊炎:体积增大,直径大于 5厘米,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大于3 毫米,并有明显均匀强化。
胆囊周 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或液体潴留l2.慢性胆囊炎:体积缩小,胆囊壁增 厚,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胆囊炎: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l结石: T1WI、T2WI均为低信号l胆囊壁水肿: 长T1WI、长T2WIlMRCP(二)胆囊癌l1.壁增厚型:胆囊壁呈不规则、结节 状增厚l2.腔内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 肿块,肿块基底部壁增厚l3.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软组织肿块 占据,周围肝组织出现低密度带l4.增强:肿瘤及局部胆囊比增厚l5.间接征象: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 胆管上部扩张往往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癌肿块型:胆囊腔全部被软组织肿块占据MRI表现为:胆囊内长T1长T2肿块(三)胆管癌l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一般扩张都比较明显 1.上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可见肝门部肿块 2.中、下段胆管癌中、下段胆管癌:胆囊增大、上段 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于肿瘤部 位突然变小或中断,末端可见局部 胆管壁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 3.增强明显强化 4.肝门部可有淋巴结转移l上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可见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呈 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一)急性胰腺炎l胰蛋白酶引发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炎症。
可沿多条途径在腹膜后间隙及腹腔内蔓延扩散 1.急性水肿型:胰腺肿大变硬,间质 充血水肿并细胞浸润 2.出血坏死型:广泛出血、坏死l1.局部、弥漫肿大,密度减低(有时轻度增大不易辨认)l2.周围炎性渗出→边缘不清,具有侵蚀性,流动性,范围广泛小网膜、脾周、肾旁前间隙、肾周、升降结肠间隙、肠系膜以至盆腔l3. *肾前筋膜增厚—胰腺炎的重要标志l4.假性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l5.脓肿:局限性低密度灶,可出现气体*l1.局部、弥漫肿大,密度减低l2.周围炎性渗出→边缘不清,肾前筋膜增厚l3.假性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l1.胰腺增大l2.胰腺呈长T1WI、长T2WI信号,脂肪抑 制信号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l3.胰周积液:长T1WI、长T2WI信号l4.假性囊肿l5.出血: T1WI、T2WI上均为高信号,并 随HB演化而变化T1WI体尾部增大,信号低,尾部边缘不清T2WI体尾部不甚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T2WI假性囊肿(二)慢性胰腺炎l胰腺局部、节段性、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胰腺实质及胰管不可逆性损坏 肉眼观:结节状,质地较硬 l 病理:1.胰腺间质细胞浸润,纤维组织 增生 *2.腺泡和腺体组织萎缩、消失 *3. 钙化或结石 *4.胰管扩张 l1.胰腺局部增大或萎缩l2.胰腺钙化: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l3.胰管扩张:串珠状l4.假性囊肿胰腺钙化: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 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平扫平扫增强增强(三)胰腺癌l病理上为致密的纤维化硬化性病变l较易出现临近器官转移(缺乏胰周包膜)或淋巴结转移(淋巴引流丰富)l胰头癌常直接侵犯或压迫胆总管胰内段,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l5年生存率5%l1.密度:平扫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不易和 正常区分,若液化坏死可形成 低密度区。
l2.形态:较大肿块可引起局部增大l3.“双管征”:胆胰管扩张l4.远端萎缩或潴留性囊肿l5.胰周脂肪层消失,血管被包埋或推移l6.转移:淋巴结或肝内l7.增强:少血管性肿块*,强化不明显, 呈相对低密度胰头癌双管征肝转移 胰头癌并胰管扩张: 胰头癌并胰管扩张: 胰头增大,其实质内密度减低,体尾部胰管扩张胰头增大,其实质内密度减低,体尾部胰管扩张脾脏l正常脾脏前后径平均为10cm,宽为6cm,上下径为15cml平扫:近似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圆形,脾内侧常有小切迹;密度均匀,略低于肝脏l增强扫描A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实质期密度逐渐变均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