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故都的秋》[1].docx
5页课题 《故都的秋》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新课程课标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相关要求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3、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再者,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走出朱自清先生给我们营造的那个清净、朦胧、纯美的荷塘月色的世界,我们迎来的也许是一个被秋意渲染的世界一个自然 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对于季节的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比如,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用一句话进行描述学生各抒己见2、师生共同回忆与秋景相关的诗句:如: 《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夕》(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天净沙.秋》(元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与《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从中选几首诵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可默读,可出声)(学生活动)边读边在文中划出作者描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总体特点的句子,并分别概括为四个字和三个字。
为了表现这些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秋景三、精读赏秋景(师生互动) 作者选择的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有没有相似的特征?点拨:小院秋色有什么特点?点拨:以动衬静,景中人悠然自得;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悠闲惬意和热爱;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槐树的落蕊?点拨:槐树:细腻真切,人与自然相交融如何理解“细腻”“清闲”“落寞”这几个词语?写秋蝉,为何写它“衰弱的残声?”又为何称它的残声为“啼唱”? 5、对秋果的描写悲凉吗?四、研读探秋情 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预设:生可能会联系到作者的年龄、性格、经历 知人论世(教师补充作者相关经历的资料)五、 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见,《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
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它在_________;它在___________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深入品读鉴赏课文,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情感;2.鉴赏课文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的写法特点 一、导入 上一课时拓展延伸展示二、重点研读、探究情缘1.作者笔下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能不能改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为什么?下文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标出来,体会与这句话的关系点拨:不能原句节奏舒缓从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及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是相谐调的改后节奏紧促,与全文的情蕴相冲突下文相关的句子: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②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2.朗读课文第2段、第13段,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了对比作者这样对比的用意何在?点拨:作者这样对比,意在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认为北国之秋胜过南国之秋只是他个人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无所谓哪个胜过哪个,各有其特点 3.课文第12段从国内写到国外,又从国外写到国内,最后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什么? 点拨:议论兼有抒情,赞美自然之秋、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之情三、拓展研读,再探秋情“故都”有辉煌的建筑(如故宫),有色彩热烈明艳的秋景(如香山红叶),北国深秋有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梨子等,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则是普通人家的破屋、槐树的落蕊、秋蝉的哀鸣、秋雨的淅沥及成熟到八九分的淡绿微黄的枣子等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引用材料: ①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了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弱到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命而累得精疲力竭;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上场 ——郁达夫《自传•悲剧的出生》(简评:作者出生不久就遭遇了不幸,接着父亲又去世,只有孤儿寡母艰难地生活,这一切铺就了作者一生的底色)②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追求龙儿生前的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们复搬回什刹海 的住宅去住它一两个月。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看着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简评:郁达夫终生漂泊不定,只有在北平居住的一段时间,才与妻儿共享了家庭生活的快乐,可他的长子龙儿却因患脑膜炎而长眠在这里故都既让郁达夫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又让他饱尝了失子之痛) ③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 ——郁达夫《自传》(简评: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在郁达夫的心头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也是本文悲凉伤感的原因之一) 讨论、明确: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郁达夫语)作为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的岁月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绘,更多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在作者笔下,既有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难得的短暂的平静生活的闲适,又流露出忧郁、凄凉、孤独之情四、质疑问难学生最有可能理解不了或疑惑的地方应该是第13段: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点 拨:从本段内容上来看,“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比喻(类比)的是南国之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比喻(类比)的是北国之秋同时,这两组事物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自的特点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则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巧妙的比喻(类比)与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深味,强化了作者对故都深深地眷恋和向往之情五、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并点评六、布置作业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一是通过各抒己见表达对秋天的感受,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二是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秋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环节二:学生强化运用圈点旁批的学习方法,并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不拘一格畅谈自己的感受,深化知识,训练能力,同时也 检测学生对“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重点语句及下文与之关联的语句的品评,深 入理解感受作家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品评鉴赏时,应指导学生多读一读,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这句话及下文相关语句的内蕴这一问题既是关于课文写法和结构方面的,又与作者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在对这两段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来品评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环节三:这是一个有关文章的主旨和选材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同时又与作者的身世经 历等密切相关,因此,探讨这一问题,既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 主旨,又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可先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掌握的有关郁达夫和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再讨论讨论中,可根据情况,适时展示下面几则材料并简要评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探讨补充的材料是在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的扩充和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当堂检测有效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阶段2板书设计 江南的秋 (对比) 秋之蓝朵 秋槐落蕊 故都的秋 秋蝉残声 清 静 悲凉(知人论世、文化解读) 秋雨之韵 秋果奇景 南国的秋 (对比、博喻)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经典耐读、语言精粹、境界隽永的美文。
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和鉴赏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对丰富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境界很有帮助本课时的教学设计重难点主要是从内容上研读文章,探究感悟作者情感,因此我在设计了“初读看秋景—精读赏秋景—研读探秋情”为主环节,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 里,品读出“情语”,使学生领悟到故都秋色的“悲凉”的原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主要进行问题引领,学生明确任务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探讨的气氛较好本课教学设计的重难点主要是从语言和艺术手法两方面 进一步体察作者情感 教学时,通过对部分段落语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