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注文体意识培养语文素养.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1439005
  • 上传时间:2022-04-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注文体意识培养语文素养摘要: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 会上,感受到了语文课浓浓的文体意识反思自己平时教学存在的缺陷, 关注文体意识,培养语文素养关键词:文体意识;解读教材;拓展延伸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众名 师对议论文、小古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呈现,让笔者感受到 了语文课浓浓的文体意识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对 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严重缺位,不管教什么体裁的课文,都会一一教成记 叙文,以“千课一面”、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来主宰语文课堂《人民教育》 2013年第6期的“话题”指出:“文体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中应发挥出 应有的价值”“有无文体意识将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那文 体意识缺失成因何在?如何发展性地培养文体意识呢?一、文体意识缺失之因——错综复杂1•对“课程标准”解读缺失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考、高考作文为了规避以应试教育为目的, “按文体进行模式化训练”的写作倾向,提出了 “话题”作文,写作文体 不限紧随着《全FI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课标中 对文体的界定不能说没有,但点到为止。

      于是淡化文体意识的阅读、写作教学堂而皇之成为中小学教师时髦的教学追求,这让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订者会是这样的一个目的 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逐条细读小学各学段的课程 目标与内容各学段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 体要求它依据认知规律、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 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I岛o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文体”等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在教学 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 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 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 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 的讲授与操练这个建议明确指出文体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课标研究的缺失使得有些教师在淡化文体的大环境下,不敢明确地 谈文体面对一篇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只能追求对文木内容的简单理解, 而忽视了文本形式的把握2.对语文教材研究不够透彻我国现代中小学语文教材多以单元形式编排但课改之前,单元编排 形式主要为“能力训练组元”“写作项目组元”“知识系统组元”等,于是 语文教学出现了过于偏重理性和知识性,忽略英形象性和感悟性,丧失对 学牛进行情感陶冶和人文旨趣培养等问题。

      为了纠止过去唯工具性的偏向,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课改之后的几种语文教材多以文化或生活话题进行“主题聚合组元”这种编排体例 以“语感、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目 标,教师如果对教材编撰的演变缺乏了解,对现行教材编写意图认识不够 深刻,就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中只注重落实人文目标, 对文体等形式方面的目标不加考虑,淡化、虚化文体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冲突”为主题,安排了五篇 课文,其中主体课文《寓言二则》(《矛与盾》《鹏蚌相争》)顾名思义是寓 言,《小抄写员》是小小说、《大口然的秘密》是科学小品文,而选读课文《我看见了海》是一篇散文,《甘罗十二为使臣》则为话剧二、文体意识培养之策一一三管齐下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 索养,要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索养相互交叉、渗透, 并实现对学生阅读、写作和交际表达能力的提升文体意识的培养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情,应立足课堂,做足课前功夫,并向课后延伸,做到课前、 课中、课后三管齐下1・课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准确解读教材什么叫文体意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金振邦教授指出:“文体意识 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 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文体意识为写作者提供 编码程序,也为阅读者为提供暗示解码方式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需 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因此,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文体鲜明的诗歌、 小说、剧本、童话等,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基于 以上的认识,作为教师应加强口己的知识储备,除写写教育教学随笔、教 学论文之外,自身应具备足够扎实的文体知识和足够丰富的文体阅读经 验,方能准确把握一篇篇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而准确定位具体的教学冃标, 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有意识地、科学地渗透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剧本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剧本这一 文体的特点,感受剧本对台词的推敲,对情节发展的安排,并梳理剧本《负 荆请罪》与历史故事“负荆请罪”的联系与区别,方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 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则定位为“怎样阅读剧本” 这样一来,目标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2•课中:关注文体意识体现,准确点拨渗透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学中注意点拨文体知识,增强学生的文体 意识是必要的,但教学方式不能是理性的文体知识的讲解、灌输,应注重 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对话互动中相机渗透。

      不同的文体具有自己 独特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也需 要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阅读方法像读小说,要明 白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它包括典型环境、人物和情节等三要 索,要关注情节线索,在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像 读散文,耍明白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耍 慢读细詁,得其神、悟其形;像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 会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是 如何结合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在初读课文以后,管老师引导 学生找出课文的启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作者的观点;紧接着管老师抛出 问题:作者提出这个观点对不对?怎么证明呢?由此引出三个正面例子、 一个反面例子,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论据;再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 话,让学生悟得这就是作者得出的结论;然后告诉学牛,像这样的文章我 们称之为议论文管老师还告诉学生议论文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观点,摆 出正面、反面例子,得出结论,但可以有变式,如反面例子不写最值得 欣赏的是管老师对于议论文的文体意识渗透并不枯燥、机械他抓住“目 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对称美,培养了学生的“句感”;与学生探索如何 把“一句话”变成“一篇文章”,培养了学生的“篇感”;抓住李时珍、爱 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赏析,引导学生思前想后,学会分节,培养了学生 的“段感”。

      通过管老师的梳理点拨,学生在愉快的自主体验中了解了议 论文的基本格式,也学会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3•课后:提升文体意识高度,加强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体意识渗透,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和表 达形式,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仅仅局限于阅读、写作,是不足以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应立足课堂,加强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不但要 “见木”,更要“见其森林”语文教学应该以文体意识的觉醒为切入点, 承担起文学教育的使命;应立足学生的情智发展,让文体意识深入学生的 心叩,并由此萌生起热爱文学的种子要让学生在读了某个作家的一篇文章后,便期盼着能读到他更多的作品如读了《小抄写员》这一篇小小说,便想找出《爱的教育》一书,把 书中的一篇篇小小说一览为快;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迫不及待 地想读读他的《背影》《春》《荷塘夜色》……要让学生读了某个作家的一篇文章,便自觉找出与之文体相同的作品 广泛阅读如在课堂上读了小说,便能激发起课下读小说的欲望;在课堂 上诵读了一首小诗,课下便希望再读读其他小诗,或者自行模仿创作……长此以往,阅读便会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 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悦读”精彩人生的开始。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