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创造性契约:高校教师学术健康发展的新取向.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05925889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7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创造性契约高校教师学术健康发展的新取向    刘敬连[Reference] 当前,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其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激励、评价机制的扭曲和缺失创造性契约从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尊重教师的学术选择,它集差异性与灵活性、创造性与反思性、责任性与道德性于一体,对遏制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促进教师学术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Keys]创造性契约;学术不端行为;价值取向[作者简介] 刘敬连,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广州 51 1483)一、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概要“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先生对于大学的真谛的见解,一直以来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教师作为高校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自然也就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他们的学术能力、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不仅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和服务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事件越来越多,“一些学者急功近利,搞研究奉行‘速决战’甚至‘闪电战’,无心‘持久战’;热衷‘出场率’,远离‘冷板凳’;作风漂浮,揠苗助长,甚至出现寻章摘句、造假抄袭现象一些大学文化积淀、学术空气淡化,‘官本位’倾向和‘行政化’趋势在严重影响学术的发展。

      学术不端行为的愈演愈烈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对“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评价、激励机制的扭曲和缺失概括来讲,从外部因素看,当前大多数高校将科研成就、学术成果与职称、职务升迁、津贴和科研经费等的评价直接挂钩,并且一定程度上允许用科研成果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以获得晋升、提薪等,同时,学术大环境下相关的监督、评价问责体制的缺失以及行政权力的居高临下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一个外生环境;从内部因素来看,受外部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的学术功利性色彩不断加重,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利益而轻道德,“学术研究被异化为‘学术生产’,厚积薄发的研究过程被异化为立竿见影的生产过程”,学术不端行为大有蔓延为高校教师集体功利性行为的倾向此外,对于学术的认识偏差也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当前,大多数教师及高校将“学术”狭隘地等同于科研,等同于著作的发表并反应在评价体系中,使得教师绞尽脑汁地在此方面大做文章。

      因此,改革高校的评价、激励机制成为减少和消除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创造性契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维度,为高校教师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二、创造性契约“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 contract)是由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现代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L·Boyer)博士在1990年发表的《学术的反思》(Scholarship Reconsidered)-文中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评价,它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一)产生背景当时,美国高校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在学术界却产生了这样一种争议和质疑:对于高校而言,该如何正确对待教学、科研、服务这三大功能这种争论在持续,但是现实中几乎所有的高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时都偏重科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大跃进”运动,都不约而同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导致高等教育界整体出现了一种“向上漂移”(upward drift)的怪象博耶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正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不断扩展的时候,对大学教授的激励机制却更为狭窄;正当高等教育的任务多样化的时候,学术却朝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

      学术究竟应该指涉哪些方面呢?为此,博耶经过长期思索,提出了“创造性契约”这一新的学术评价体系二)理论基础博耶在“创造性契约”中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的涵盖范围,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关于探究的学术,他认为这是“学术生命的心脏,处于研究工作的中心”,是学术工作的开端,但是,“高等学校里的研究类型是因校而异的;在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系科的研究类型也存在着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也不完全相同关于整合的学术,在他看来就是把新的发现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更好地显示其意义;所谓应用的学术,就是把研究的理论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而教学的学术,简言之,就是传播知识,博耶认为,“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属于教学行为,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也属于教学行为”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三)具体含义“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 contract),就是指高校不规定教师在一年之内完成怎样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的任务,而是由教师们根据自身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同学校签订契约,决定在未来的一年或三年或五年的时间里自己的学术工作重点,如教师可以自行决定在未来几年中的工作重点,可以选择将教学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将探究的学术工作放在其次,如此几年过后,他们可以选择将应用知识的学术工作作为重点,而学校则根据这份契约所签订的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核。

      依据创造性契约,每个教师都可以在一定的计划时间内自行选择和转移自己的学术工作重点在教师的学术、工作生涯里,理智的兴趣可能会自然或创造性地转移,高校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转移学术工作重点,由于自主权交由教师,因而教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杜绝和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三、创造性契约的现实意义(一)将差异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忽视甚至强行省略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也即个性,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体,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这个标准演化为大家相互攀比的标杆,为了不使自己落后或者更好地走在别人前面,各种带有非学术道德性质的竞争方式竞相上演,层出不穷;同时,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不顾自身当前的学术阶段特征,盲目、强行自己进行某些科研创作,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学术创作质量,甚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学术创作的信心创造性契约尊重教师个体的差异性首先,尊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博耶认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多产期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理科的早一些,人文学科则晚一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创造性契约允许、倡导教师之间各绩效评价指标存在差异性,如对擅长研究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指标方面的评价等,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为每位教师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确保他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性发展;其次,尊重教师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一位教师,从开始走上教学岗位到后期成为教授、学术大家,要经历不同的职业阶段,与此同时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也是随之变化的创造性契约通过教师自行制定一定时间内的学术工作重点,让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自愿、愉悦的基础上开展学术工作,有利于教师学术的健康发展创造性契约倡导灵活性在创造性契约中,与尊重差异性相呼应的就是倡导灵活性它一改往日“一刀切”的评价格局,在帮助教师一生多产的目标的指引下,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独特性,通过灵活的周期性的转移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和精力在较长时间内得到集中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确立不同的科研评价比重;对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创造性契约以分类考核的灵活方式来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的学术之树常青二)将创造性与反思性相统一当前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一个内在推动力就是教师创造性的不足或缺乏教师在没有对相关的研究、知识有一个充分、透彻的认识时,原创力不足,但是迫于外界的竞争压力和内心对功利的渴望,往往就容易发生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伪造数据等同时,学术工作是一个创造性与反思性相结合的工作,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创作,反思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定位,但是当前的学术环境、评价机制容不得教师停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的后果可能就是教师自身与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教师应该反思,但是在当前的评价环境中他们不敢、不能进行自我反思创造性契约,单从构词法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它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强调质量,而非一味建立在重复、欺骗基础上的数量创造性契约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评价平台,“它把唤醒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作为实施评价的前提条件,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创造性契约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尊从内心深处的召唤,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和创作兴趣,从而根本上远离学术不端行为,真正满足自身的内在需求同时,创造性契约倡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反思创造性契约是建立在教师理智地选择的基础上的,它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转移学术工作的重点,这就使得教师的反思成为一个必要的条件教师只有进行反思,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够确定一定时间内自己的学术重点,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才能确定创造性契约的内容通过创造性契约,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和重点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也促成了教师的进一步反思三)将责任性与道德性相统一教师在开展学术工作时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从自身角度来讲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尊重;从外在因素看,它是对学校应尽的责任——首先是对他的学生应尽的责任,由于教师从事的是“心灵建设”的职业,“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在爱的施与和为学生服务中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实现自我的道德升华”,其次是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因为“公众对学术的信赖有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信服的追求”。

      学术不端行为恰好是对这一责任的扭曲和亵渎,它吞噬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玷污了学术尊严,贻误了求知的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使教师丢失了责任感,也使他们在道德风尚中缺席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学校道德环境乃至社会道德环境都将影响到它的实施效果,但这些都属于外因,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还应是学者的自律性这一内因当前,已有许多学者就将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看作是教师学术道德缺乏的一种表现的确,正如费希特所言:“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学者,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良心,而不应该成为社会公众的痛心点创造性契约将教师的责任心放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它将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师的学术工作相挂钩,学术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确定的学术重点,而教师学术重点的确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责任心,对契约的履行程度将关系到教师为人师者的尊严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责任心,才会在契约中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学术重点,才会脚踏实地地开展学术研究等同时,与学术责任紧密联系的是学术道德,它也在创造性契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生应该如此,教师更应该如此,更应该“求真”创造性契约尊重教师的自我选择权,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而也就是这种宽松的环境对教师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一种“慎独”的道德意识,如果没有道德感,没有社会公德意识,那么最先受影响的将是教师自身,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术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外界对教师本身的人品、道德的消极评价上四、创造性契约的操作要求创造性契约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只有高校和教师两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契约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定位的清晰与否决定着目标的恰当程度教师在对自己进行定位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现实因素如学术发展动态等,认清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学术工作重点,并且要充分考虑设定在此基础上的目标的可行性,真正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份创造性契约;其次,教师要有从始而终的执行力在创造性契约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