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pdf
11页1 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中国古代军队的指挥与调遣 中国古代国家高度重视军事问题 ,从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开始 ,历代的政治体制都是在皇帝之下 “三权分立 ”:行政权 、军事权 、监察权并列 正如元世祖忽必烈说的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是我的左手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是我的右手 ,而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构 )是我用来医治这两只手的 即使是军事权直接归皇帝管辖 ,仍然不能使皇帝放心 因此还需要将军事的权力再加分解 ,让它处在重重的相互监视之下 ,即使是降低军事机器的运转效力也在所不惜 于是形成了历代复杂的军事指挥与调遣制度 其主要的原 则大概有这样一些 : 将战略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分离 , 将军队平时的组织训练权与战时指挥权分离 , 将军队的人事权与军队的指挥权分离 , 将战区的指挥权与作战部队的指挥权分离 1、文武分途 中国直到春秋时期还处在部族国家阶段 ,各级贵族掌握政治权力周天子以下的公 、侯、伯、子、男各级贵族分封于各地组建国家 ,号为 “诸侯 ”周天子的朝廷有公 、卿、大夫等贵族主持朝政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也依 *卿、大夫等贵族执掌政务 ,分工有管军事的司马 ,管司法的司寇等 ,但这些贵族各自有封地 、采邑 ,全都世袭职 位,号 2 为“世卿世禄 ”。
卿有上 、中、下之分 ,大夫也有上 、下之等 ,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文、武官职分类 ,平时在朝处理政务 ,有些被天子或国君指定为执政 ,统揽全局 ;在战争时期一般卿受命为 “帅”或“将”(都是指挥的意思)领军出战 ,据《公羊传 》解释 ,如果领兵的贵族地位高 、而且军队规模大 ,就称之为 “帅”;如果领兵贵族地位高而军队规模不大 ,就称之为 “将”由于上卿经常领兵 ,因此也尊称为 “将军 ”临战时将、帅会分派大夫为 “尉”、“御”、“右”等战术指挥职务 战国时期原来的旧氏族贵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以原来的 “士”为主体壮大起来的新贵族全面执掌各国政务 比如秦国实行二十等军功爵位制 ,建立起新贵族等级制度 这些新贵族并没有世袭地位 ,他们的贵族地位来源于他们对于国王的效忠与文治武功 ,他们的封地只是他们俸禄的补充 ,他们的爵位称号也与过去的不同 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和过去的贵族一样 ,在朝执政 ,出朝领兵 随着各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新贵族向职业官僚转化 同时由于战争日益频繁 ,作战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 ,作战时间不断延长,作战形式日益复杂 ,而士兵成分也多样化 ,需要有专职的军官担任指挥 。
原来只是临时战地指挥员的 “尉”逐渐成为专 职的军官 到战国末年 ,各国都建立职业军官体系 :“尉”为武官的统称 ,指挥一 “部”军队的为 “部尉 ”或“校尉 ”,另外县有 “县尉 ”,郡有“郡尉 ”,为当地的司令官 ;以上有 “都尉 ”,可以指挥某一战区或战役方向 ;朝廷设立 “国尉 ”(或尊称 “太尉 ”), 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 , 3 与丞相平级 秦国后来还设立卫戍京城的 “中尉 ”,警卫宫廷的 “卫尉”等专职武官官职 虽然职业军官系统已经形成 ,但当时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级别的惯例 ,“将”主要是指战地指挥官 比如商鞅是以 “左庶长 ”的身份主持变法 ,这是当时秦国的第十级爵位称号 4 年后他因主持变法有功被提升为 “大良造 ”(第十六级爵位 ), 并领军围攻魏国的安邑 (今山西夏县 ) 公元前 340 年商鞅又被任命为 “将”,领军进攻魏国 他设下圈套 ,骗过去的老朋友 、魏国的将军公子卬到阵前来与他叙旧 ,活捉了公子卬 ,然后乘机大举进攻 ,打了个大胜仗 于是被封为最高爵位 “列侯 ”,封商於地方 15“邑” 秦国名将白起 ,在公元前 294 年为左庶长 ,“將而击韩之新城 ”。
获胜后爵位升至 “左更 ”(第十二级爵位 ) 第二年又为 “将”,指挥秦军与韩 ﹑魏两国联军在伊阙大战 ,斩首 24 万,还俘虏了联军统帅公孙喜 ,攻取 5 座城 池于是被任命为 “国尉 ”下一年爵位升至 “大良造 ”,再次指挥进攻魏国 ,攻取大小 61 座城池 以后连年进攻魏 、赵、楚国 ,迫使楚国迁都 秦国将楚国原都城郢改为南郡 ,封白起为列侯 ,号“武安君 ”长平大战 ,白起又被秘密任命为 “上将军 ”指挥最后决战 后来白起因与当时的丞相应侯范睢有矛盾 ,被免去官职与爵位 ,降为 “士伍 ”(平民 ), 最终被迫自杀 又如赵国名将赵奢因在公元前 269 年的 “閼与之役 ”中战胜秦军 ,被封为列侯 ,号“马服君 ”;另一个功臣许历为国尉 ,两人得以与廉 4 颇、藺相如同位 秦军军官出征时往往是以爵位来表 示级别 ,如公元前 260 年,“左庶长 ”王齕进攻韩国上党 第二年秦国又使 “五大夫 ”王陵攻赵国邯郸 战国末年各国逐渐直接以武官的官职来表示级别 ,“将军 ”除了表示是战地指挥官的意思以外 ,也可以直接来表示级别 职业军官制度已经完全形成 秦国自秦庄襄王即位 (公元前 249 年)后派出作战的指挥官 ,都称将军 ,不再用爵位表示级别 。
公元前 247 年魏国召回避祸侨居赵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以“上将军 ”名义指挥 5 国联军 ,大败秦将军蒙骜指挥的秦军 秦王政发动全面征服六国的统一战争时 ,也不再将有战功的将军封侯 、或赐予封 地公元前 226 年秦国打算灭楚国 ,因以数千人猛追燕太子丹而出名的勇将李信 ,宣称只要 20 万人就足以灭楚 ,秦王很高兴 ,结果第二年秦军在平與打了个大败仗 ,两个堡垒被攻破 , 7 个都尉被杀 秦王只得亲自到老将军王翦隐居的地方去请他出任灭楚统帅王翦要求配备 60 万大军 ,又向秦王请求 “美田宅园池 ”,说:“为大王将 ,有功终不得封侯 ,只好及時以请园池为子孙产业耳 到了前线还 5 次派使者回都向秦王请求肥田美宅 ,做出一副只知道捞取实惠、没有野心的样子 ,以安秦王之心 秦始皇征服六国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朝代在秦朝政府机构中 ,文、武两个职业官僚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朝 5 廷武官系统有与丞相 、御史大夫并列为 “三公 ”的太尉 ,有警卫宫廷门户的郎中令 ,有指挥宫廷卫兵的卫尉 ,有卫戍京城地区的中尉 ,有监督武官的护军都尉 有些带 ”尉”的官职则是文官 ,比如廷尉掌司法审判 ,主爵中尉掌爵位封赏 ,一直是文官官职 。
在出征作战时则会任命大将军 、上将军 、将军 、裨将军等表示级别的不同名号的指挥官 地方也采用文武分别的制度 ,郡尉 、县尉分掌地方军队的指挥并负责地方的防卫与治安 在各地交通要道还设置关卡 ,派出 “关都尉 ”进行守卫警戒 汉代 基本沿袭秦制 ,仍然以 “尉”作为武官统称 ,而明确文武官员以其每年的俸禄数量来表示级别 太尉 (以后改称大司马 )作为最高武官 ,列“三公 ”,年俸号为 “万石 ”(实际 4200 斛) 三公以下的“九卿 ”,年俸号 “中二千石 ”(实际 2160 斛), 武官列为九卿的有光禄勋 (郎中令改称 )、 卫尉 执金吾 (中尉改称 )虽然不列为九卿 ,但也是 “中二千石 ”这些朝廷最高级武官的主要副手称 “丞”,一般有 2 人,级别为 “千石 ”(实际 960 斛) 此外武帝时又设置城门 、中垒、屯骑 、步兵 、越骑 、长水 、胡骑 、射声 、虎贲 “八校尉 ”,级别略低 ,号“二千石 ”(实际 1440 斛) 地方郡尉级别相比 “二千石 ”的郡守略低 ,为“比二千石 ”(实际 1200 斛); 县尉级别也低于县令(六百石 ), 为“比六百石 ”(实际 600 斛)。
还有很多 “尉”并不是真正的武官 ,除了从秦朝沿袭来的廷尉 、主爵都尉等以外 ,汉武帝还设置 “奉车都尉 ”掌管皇帝的车 ,“驸马都尉 ”掌管皇帝的马 ,“水衡都尉 ”掌管皇帝的园林 ,级别都为 “比 6 二千石 ”有的从武官变为文官 ,比如汉武帝设置 ”司隶校尉 ”,原来是武官 ,负责侦缉 、镇压京师地区重大政治犯罪 ,后来被禁止带兵 ,改为监督京师附近地区的监察官 西汉时的 “将军 ”称号仍然具有战地或某一方面军司令官的性质 ,还不算是武官的正式官称 ,因此级别并不固定 比如与匈奴作战时卫青作为全军统帅 ,号“大将军 ”;有的以战略方向为号 ,比如 “贰师(西域有贰师城 )将军 ”、“度辽将军 ”;有以所指挥部队为号的 ,比如“材官将军 ”、“楼船将军 ”、“骁骑将军 ”等等 将军作为司令官有组织指挥所的权力 ,可以自行组织 “幕府 ”(因为设置在军营帐篷中而得名 ), 任命 “司马 ”、“长史 ”等参谋人员 以后将军长期设置 ,成为一种正式官职 东汉正式明确 “大将军 ”为朝廷最高级官员 ,后来一般只用来封赏执掌朝政的外戚 (皇后的亲属) 以下有骠骑 、车骑 、卫将军 、伏波 、抚军 、中军 、四征 、四镇 、龙骧 、典军 、上军 、辅国等等一系列将军称号 ,如果加上 “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是可以建立正式衙门机构的意思 )的名号 ,也与三公平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将军名号最滥的时期 曹魏在大将军下设 “中领军将军 ”来统帅中央军集群 ,又将护军都尉改为护军将军 ,来主持武官的选拔委派 以后这两种级别最高的将军也逐渐增设 其他有左 、右卫将军 ,骁骑将军 、游击将军等 实行九品官制后 ,凡大将军或开府将军都列一品 ,骠骑 、车骑 、领军 、护军等将军为二品 ,左、右卫以及前 、后、左、右将军为三品 ,校尉为四品 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 7 作的长史 、司马 、主簿 、参军等武官为五 、六品 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 ,最低的塞尉为九品 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 ,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 40 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 ,甚至习惯上前 、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 ,比如东晋时王羲之就是 “右军将军 ”而南梁的将军名号居然多达 240 种,在区分品级外又分成 44 班北魏有 60 多号将军 ,都是用来 “褒赏勋庸 ”,并没有军事指挥职权 这一时期实际担任战区或方面军指挥职务的官职改称 “都督 ”起先这是一个全军总指挥职务 ,如公元 216 年曹 *曾命令夏侯惇以大将军身份 “督二十六军 ”, 222 年曹真以大将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 ”。
以后越设越滥 ,一个州 、一个郡大小的军区也设都督 晋代制度 :以“都督诸军 ”、“都督中外 ”为全军指挥 ,“监诸军 ”为临时指挥 ,以下战区都督有 “使持节 ”、“持节 ”、“假节 ” 3 个等级 ,“使持节 ”有权杀地方长官以下 ,“持节 ”有权杀无官位人 ,“假节 ”只能处死违反军令者 这种制度被以后南北朝各代继承 ,除了指 挥朝廷直属军队的一些将军职称外 ,只有加了都督衔的将军才是真正的武官 北周又另设“行军总管 ”作为方面军指挥 隋唐时期朝廷府兵 12 个卫各设正三品的大将军 以下各卫设将军,从三品 ;长史 ,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正八品上 ;以下另有参军、司阶 、校尉 、旅帅 、队正 、副队等大小军官 地方各府 (隋朝称“骠骑 ”、“鹰扬 ”等府 ,唐朝称折冲府 )设折冲都尉 ,按照军府上 、中、下等 ,由正四品上至正五品下 ;副手为果毅都尉 ,从五品下至从 8 六品下 ;下设别将 ,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 ;长史 ,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兵曹参军 ,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 下属有 校尉 、旅帅 、队正等低级军官 这些是平时的武官 ,战时以亲王担任总指挥的称元帅 ,在战区内统管文武官员的 ,称总管 。
边境军区设置 “节度使 ”,因为 “受命之日,赐之旌节 (代表皇帝的信物 )”,得以有军事指挥的专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