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秋节由来及风俗习惯.docx
4页Word中秋节由来及风俗习惯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其次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你知道中秋节由来及风俗习惯吗?今日第一我特意预备了一些中秋节由来及风俗习惯资料,盼望你能喜爱 中秋节由来 依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消失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 《西湖巡游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聚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聚'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聚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状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欣赏,比如闻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意,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季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外形,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好像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叙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进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也许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顺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特别迷信,生怕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与,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法规,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由于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厉 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嬉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敬重,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颜色,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秋节故事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马上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久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