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绵阳二诊历史试题.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77052480
  • 上传时间:2022-04-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4年1月17日上午9:00~11:30】绵阳市高中2011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高考资源网文科综合共300分,包括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考试时间共l50分钟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A.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D.等级制2.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和宗教改革 B.“罢黜百家”和文艺复兴C.“罢黜百家”和启蒙运动 D.“百家争鸣”和智者运动3.右图为楼兰文书残纸(约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4世纪中叶遗物),对该文物解读不正确的是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是反映魏晋时期的文物资料C.为研究古楼兰社会生活提供了史料D.有助于研究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4.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力山大齐名于世出现了“市井十洲人”、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这一景象说明 A.在集市从事贸易的商人来自十个国家 B.外国商人青睐中国的瓷器、茶叶等 C.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海港 D.泉州城市建设很好体现了人文和自然的结合5.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成都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D.清代的洛阳地区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正确的是7.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下列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A.经济结构的变迁B.列强的经济侵略C.民族工业的兴起D.自强求富的探索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A.《孔子改制考》B.《革命军》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论人民民主专政》9.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蒋介石的演讲反映出当时A.全面抗战开始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10.中国历史上年号和纪元方式的变化往往和统治者的变化、政权的兴替息息相关,而从年号和纪元方式的使用上也能为我们历史研究中的年代确定、判断使用者的政治立场提供依据本世纪初,一位华人学者看见一份历史资料上写着“民国三十八年……”,你认为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东瀛束手,九州同庆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D.大陆沦陷11.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2.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你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第II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 (26分)实行依法抬国和制度建设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与罗马法(据《<唐律疏议》:垂范后世的盛唐法典》等) (1)唐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比较《唐律》与罗马法在法律理念、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8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法治成为启蒙者共同选择的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梁启超提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1906年,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衣,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无限扩张总统权力,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被独裁制所取代.1928年10月,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实行一党专政1936年S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实行党国一体,总统集权据《中国近代法制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法制建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没有建成法治国家的原因10分)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在制度上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制度上有何具体表现? (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认识? (4分) 14. (26分)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0分) 材料二:“我国人口增加率是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一50%,可见粮食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材料三:正是中国1950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市场,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

      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一14岁)比例从36. 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一64岁)比重从59. 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 4%上升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较轻的条件下,产生了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日红利,《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蔡昉,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2)材料二、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2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有何建议 (4分)绵阳市高中2011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5 BDABC 6——10 CACBD 11——12 DA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52分)13.(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2分)不同:①理念:《唐律》礼法合一(或以礼入法);罗马法强调理性、正义。

      ②内容:《唐律》重视依律量刑,强化食品安全;罗马法重视证据,保护私有财产③影响:《唐律》对亚洲多国封建立法产生广泛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6分)(2)特点:法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借鉴西方法文化,体现东西方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法制建设进程曲折艰难6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法制意识匮乏;专制力量对法制建设的破坏4分)(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认识: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 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4.(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4分)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4分)(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人口高峰促进经济增长(2分)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