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doc
4页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国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L--:-中国的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 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一、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 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 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其中包括一些字书,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 《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后期的,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更重 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首先,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其识字量不 够,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儿童学一本换一本,新鲜有趣,不觉乏味;而三 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 《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 《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 《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 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 等。
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 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二、 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形成并不是与语文独立设科同步的 , 而是在对旧式文选型教材体系的不断突破和逐渐改造、 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的如果要作鸟瞰式的回顾 , 那么自 1908 年起到 20 世纪的 40 年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 , 在体例的改造和更新方 面, 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旧制文选改良期 其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由林纾编的 《中学国文读本》 和吴曾祺 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 两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按照教学的需要 ,以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为单位分册、 分集编写 ; 选文的编排不按传统的文选型教材由古而今、由远而近的次序进行 , 而是采用先今后古、由近及远的逆向编排方式 , 使学生先读思想、 生活与现实贴近的清文 , 然后逆溯而上 , 最后至周秦汉魏文 尤其是吴编本 , 不仅“史”的线索清晰 , 而且编写体例更具特色 , 即在每集之前有例言一编 , 综述文学渊源、文章优劣 ,颇有独到之处。
这是语文教材中编入语文 知识的雏形 第二阶段 , 旧制文选突破期这时期的教科书以谢无量编的 《国文教本评注》 影响为大 这套教材突破了 旧式文选型教材单纯以时代为序的“直线式”编排的套路 , 兼顾时代先后及文字深浅的两个方面 , 并尝试以文体分编的 新体制 这套教材较之先前的语文教材 , 其助读系统得到明显的扩充 , 增加了诸如题解、 作者介绍、 注释和夹评夹注等 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阅读 ,领悟文章作法与此同时 ,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非文选型的语文知识教科书 , 如张之纯、庄庆祥编的《文字源流》 和王梦增编的 《中华中学文法要略》等把一部分语文知识抽取出来 , 另编教科书 , 这对以往 采用单一的文选型课本来说 , 也是一种突破第三阶段 , 新制文选创编期五四”以后 , 文选型教科书出现了崭新的面 貌首先是现代白话文进占了中学语文教科书 洪北平编的 《中等学校用白话文选》 首开用现代白话文编写中学语文教 材的纪录 此后出现的多种语文教材也一改旧式文选型教材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 而代之以白话、 文言分编或混编的 格局其次 , 选文的思想内容也大大改观 , 许多反映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白话作品 , 被选入了教科书 , 如鲁迅的小说 , 郭 沫若的新诗 ,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的讲演、论文等 , 使当时的新式语文教材充满了时代气息。
再次 , 这个时期 的新式文选本 , 在助读材料方面也进一步充实了内容 , 更新了设计 , 并开始配置必要的作业练习第四阶段 , 单元组合探 索期新制文选本的创编 ,到 30 年代, 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更新的进展 , 中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选文日益发展 , 单 元组合形式渐趋多样化不仅有以文体、作家、时代、题材为内容的单元组合 , 更有读写结合与融语文知识、范文和作 业于一体的综合单元在综合单元中 , 前者以孙良工编的《国文教科书》最为典型 , 后者以夏尊、叶绍钧编的《国文百 八课》最具特色 《国文教科书》 以“文章作法”为线索进行单元组合 , 每个单元均以一个读写训练点为中心配以一定 的选文和作文题目《国文百八课》则以“文章学”为系统 , 每课为一单元 , 每册 18 课, 初中全套教材 6 册共 108 课每课有一定的目标 , 内含文话、 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 , 各项打成一片 这是一套以白话为主 , 文白合编 , 融语 文知识、 范文、作业为一体的由综合单元组成的训练系列 ,是尝试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不朽之作 另外, 40 年代解放区的 语文教材 《中等国文》 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 “为应用而编 , 为应用而选 , 为应用而教 , 为应用而练” 是该教材所体现的 指导思想。
三、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 也标志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 制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 并逐步呈现繁荣的局面当代语文教材的探索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七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0 - 1955) , 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 , 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 期的需要 它以老解放区的一些语文课本为蓝本 , 吸收旧中国国统区一些语文课本有益的编写经验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 政治性 , 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 , 选入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 , 基本上肃清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的反动思想对教材的各种影响 , 在思想教育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套课本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 , 缺 乏系统、具体的安排第二阶段 (1956 - 1957) , 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改革由于解放初期的中 学语文课本不能适应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 , 同时也是为了响应 “学习苏联” 的号召, 早在1951 年开始起草文学教学大 纲 1954 年开始编写文学教科书和汉语教科书 1955 年编出初中文学课本第一册试教本 , 开始在全国部分中学试教。
1956 年秋季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 , 正式使用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1958 年 3 月, 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 文学 仍合并为语文 , 同年秋季停止使用分科课本第三阶段 (1958 - 1960) , 重新编写的语文课本 1958 年重新编写 ,1959 年、 1960 年又分别进行了修订受当时 “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 这套课本偏重政治思想教育 , 选了不少当时时事性很强而质量不高的文章和一些 政治思想过于艰深的政论文不少课文的内容存在着浮夸问题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 , 这套课本重视不够第四阶段 (1961 - 1965) , 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试用本 ) 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十年制课本,是根据中央关于缩短年限、提高质量的指示 , 在1960 年编出初稿, 1961 年至1964 年间修改为试用本这套课本 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都比以前几套语文课本有了较多改进十二年制课本 , 是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草案 ) 》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 ,在吸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1962 年开始编写 ,到1964 年,编至初中第四册。
1964 年以后,强调教育要结合三大革命运动 ,要求精简课程 这套课本被认为是宣扬 “工 具论”,受到批评 ; 1964 年秋, 对初中第一、二册进行删改 ; 1965 年1月,教育部通知停授语文课本的若干篇目 于是, 新编的初中前四册课本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当时的大纲的精神第五阶段 (1966 - 1976) , “文革” 时期, 全国没有统一教材 ,由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基层学校自编 这些自编教 材在当时的思想政治路线下 , 完全置语文教学的规律于不顾 , 突出 “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 有些地方还将政治、语 文教材合二为一 , 编为“政文课本” , 就更加违反语文教学的规律第六阶段 (1977 - 1989) , 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 写作课本的试教本 粉碎“四人帮” 以后 ,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中国的社 __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也获得了新的生机 关于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先是从 1977 年 9 月到 1979 年 6 月 , 编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对肃清“四人帮”在语文教材中散布的流毒 , 对拨乱反正 , 提高语文教 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接着在 1982 年, 对这套课本进行修订 , 改为正式本 1983 年, 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 六册,于是,初中六册、高中六册全部编成 ,形成了一套全日制六年制中学完整的语文课本 在1987 年、1988 年作了较 大的修订之后 , 无论在选文质量、 编排体系方面 , 还是在语文训练、 语文知识的安排方面 , 都比原课本有显著的改进 这是一套较为合用的课本 , 至今不少地方仍在使用着关于新编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粉碎 “四人帮”以后 , 人们 认为,要改进语文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 必须进一步改革语文教材为此 , 原教育部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座谈会,以集思广益 , 推动教材改革工作于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 1982 年开始, 着手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 写作课本 ,1987 年编完初中部分 1986 年开始修订 ,1989 年完成 , 由试教本改为试用本这套课本改革的步子较大 , 在全国产生不小的影响第七阶段 (1990 - ) ,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1988 年又颁布了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 》和《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初审稿) 》。
义务教育初中语 文教科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