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陆游的记梦诗.doc
11页论陆游的记梦诗2006-4-8 17:52:00 99999999999 已阅读3038次 摘 要 从陆游记梦诗的原因分析入手,通过对记梦诗成因的分析,总结记梦诗的特色,它的内容与艺术性陆游的记梦诗又是他悲剧性一生的浓缩与体现,他将一生执着于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都在梦诗中实现了,从而形成了他梦幻与现实,可歌可泣的悲剧性一生 关键词 陆游 原因 特色 悲剧性引言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南宋,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是一位杰出多产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主要的诗作都集中在他留存下来的85卷《剑南诗稿》中,其中存诗共9300首其中有不少饶有特色的诗值得我们品味,如闲适诗,记述见闻的诗,而在其庞大的作品中,记梦诗无疑以独特的风韵独领风骚所谓记梦诗,是指一切与梦有关的诗,或是从梦中得到创作灵感,或是以梦境为创作素材,或是借梦以直抒胸臆关于梦,弗洛依德在他的《梦的释义》中解释说梦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代表被压抑的欲望和满足关于陆游的记梦诗,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及:“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1]但实际上,在他的85卷《剑南诗稿》中,严格的计算,仅题目标明“记梦”二字的就有184首,而要从宽泛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陆游的记梦诗,凡是涉及“梦”一字的,其数量仅在一卷中就有290首。
而整部《剑南诗稿》中就更为可观了可以说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力创作记梦诗的第一人 关于陆游的记梦诗,历代作家都有过评价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只于梦耳钱钟书也有:“爱国情绪饱和在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2]的评价他在《谈艺录》中也有 :“儿实庸才,梦太得意,”[3]的评价段晓华《陆游记梦诗初探》中对陆游记梦诗作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归类,并对其形成原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了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高利华的《论无意识对古代梦诗创作的意义---兼评陆游的记梦诗》引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陆游的记梦诗进行了考察总之评价不一我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陆游记梦诗成因的分析,总结陆游记梦诗的特色,并指出其记梦诗是陆游悲剧性一生的体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陆游其人其诗,进一步了解记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的辉煌,并进一步窥见潜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一、陆游记梦诗的成因 对于陆游诗中为何出现如此之多的记梦诗,清赵翼曾给过最早解释:“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他将成因归为“有诗无题”。
我们现在看来未免牵强因为陆游的许多记梦诗还是有据可查的如《记梦》七绝:“梦里都因忘途晚,纵横草疏论迁都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此诗成于宋孝宗乾道七年,此时作者适47岁他在诗中回忆8年前担任枢密院编修时,《上二府都邑扎子》一事还有很多记梦诗是有据可查的,他们并不全是“托之于梦耳”的情况陆游诗中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之多的记梦诗,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 特殊时代造就特殊诗人” 弗洛依德曾在他的《梦的释义》中将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显梦,表示梦的具体经历;二是隐梦,指隐藏在显梦后面的潜意识愿望和冲动后者可以说就是陆游记梦诗的动因陆游是一个“无诗三日即堪忧的人”,(卷79《醉书》)《剑南诗稿》1991年版 下同)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时正值金人南侵,他随家人逃亡,“儿时万死避胡兵”,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人民抗金的英勇事迹,孕育了陆游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驱除逆胡,恢复中原,希望亲自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用他的诗来形容就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有感》。
在《剑南诗稿》九千三百首诗中,他用十之八九的篇幅给后世描绘了他的自身形象那是一个厌恶书生和平静生活的人:“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原闻下诏遣材官,耻做腐儒常碌碌《融州寄松纹剑》可见他是鄙视寒窗苦读和刀笔生涯的他希望征战沙场,杀敌立功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呼唤行动英雄而不需要思想巨人和高歌低吟诗人的时代”[4]他深切明白这一点所以面对南宋孱弱的局面,他强烈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出力,希望国家有所行动但是当时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投降派占主要地位朝廷上下一片文恬武嬉,他们于残山剩水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中丑恶现象,诗人深知收复河山的统一大业将断送在他们手中然而由于阶级局限诗人不可能改变现实又找不到别的出路,眼看时光白白流逝,他痛苦万分陆游一生唯一一次亲临前线就是48岁时在南郑前线过了不到一年的军旅生活,可以说终身都是不得志的一般人有力无处使尚且会觉得憋闷,象陆游这样以功业自诩的的雄才而无用武之地,怎么能不感到“意苦若死”呢? 他的治国之策,报国之计只能付诸东流,滞留在心底幻化成无意识,便是一首首征战中原恢复河山的梦诗用他的一首诗形容就是“事事纷纷触眼新,何由长做梦中身风雨之夕,诗人“心游万里关河外,身卧一窗风雨中”。
痛感“衰迟空抱屠龙剑,豪俊谁收汗马功一梦醒来,他想的是“索虏尚凭三关险,手觯鲸鱼意未平可以说诗人是 “梦寐思建功立业”的[5]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出现这么多的记梦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实际上陆游的梦是与生活协调一致的,保持着不即不离的状态,沿着一条变幻不定、错综复杂的曲线,围绕现实上下波动,在陆游笔下梦大都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精神的延续[6]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的夙愿,被压抑的理想只有在梦诗中的到短暂的满足诗人慷慨磊落,长歌当哭,在幻想与梦境中平衡现实中失落的心态壮心自笑何时豁,梦饶祁连古战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梦中诗人斩关夺将,纵横驰骋,尽展平生抱负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宏伟壮观的场面,满足他那饥渴地心二)陆游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性格 陆游的思想很复杂,这与他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出身于一个笃好道教的仕宦之家,儒道两种思想对他可以说都是正统他又生逢南渡之际,从小就看见父亲与朋友在一起议论国事,流涕扼腕,这使爱国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道教思想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给他思想中注入幻化成分而佛教思想也渗入到陆游的日常生活中去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认为佛家思想同样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认为佛教经典可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由于这三种思想在陆游思想中相辅相成,可以说“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不同思想同样的存在于他身上尤其可诧异的是在他意气激昂的时候,反现实地幻想照样存在[7]由于这种情况造就了陆游性格中一种特殊的浪漫性所以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报国理想不能实现,在现实的刺激下,陆游的现实与浪漫综合的性格被激发出来,而“梦”这种体裁受到了他的特别关注他的思想和性格使他能够接受这种体裁,并在其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大力的创作记梦诗三) 前人基础上的创新1.屈原、杜甫的影响杜甫、屈原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国家多难,报国无路共同遭遇使陆游与屈原、杜甫产生强烈共鸣同时代的杨万里早已觉察到,“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陆游诗歌最突出的精神就是杜甫每饭不忘的“爱国忧君之诚”,杜甫精神就是陆游诗歌的灵魂,是陆诗的主干和精髓试读老杜的《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白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枝涓涓静,雨漪红蕖冉冉香厚碌故人书断绝,恒饥稚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再读陆游《书怀》:“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二首诗仿佛出自一人肺腑但由于时代形式的不同,陆游与杜甫终有不同唐朝安史之乱后,最终收复中原,重整基业。
而南宋王朝苟安一隅,甘心以小朝廷的身份向金国称臣纳贡,中原北望恢复无期,所以相对于杜甫,陆游的时代更具有时代悲剧性因此,陆游不得不在杜甫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杜甫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而陆游多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因而具有更广阔的题材,可以驰骋更丰富的想象这是时代条件和斗争要求决定的2. 李白、岑参的影响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要借助浪漫幻想的方式来抒情,而李白那种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则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岑参也受到陆游的重视在陆游心中岑参是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诗人,“公诗信豪迈,笔力追李杜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夜读岑嘉州诗集》这显然是由于岑参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豪壮生活,正与陆游向往的从军生活相投的缘故而陆游的记梦诗也大部分与这种内容相关连3..对陆游记梦诗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则是北宋诗坛霸主苏轼苏轼对陆游记梦诗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陆游精神的影响;一是苏轼的记梦诗对陆游的影响 ⑴ .陆、苏常被历代文人放在一起比较,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以陆苏相颉颃,且力辩放翁作诗实有胜东坡处其以苏、陆并举,乃是着眼于彼此成就可以等价齐观《艺概》、《词品》中均将陆苏作比较,但大多着眼于风格内容等方面,很少丛精神世界、内心深层次也就是哲学层面把他们做比较,但正是这方面对陆游的记梦诗影响最大。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起大落的大文豪,是一名难得的历经挫折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几经磨难,终得北归他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在苏轼的诗文中许多地方都直接发出 “吾生如寄耳”和“人生如梦” 的感叹,突出表现他对人生无常性特有的感受他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以为人生之梦未醒,盖因欢怨之情未断,也就是说,摒弃欢怨之情,就能超越如梦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如梦的豪放与旷达理解,苏轼的一生尽管几度遭贬,备受打击,穷途潦倒,历尽艰辛,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中,他仍然安之若泰,不改其乐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8]苏轼就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给它作正确诠释的人这也成了支撑了后来像陆游这类激进文人身处逆境的精神力量 在人生 观方面最早注意到陆苏两家相似之处的是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他认为陆游的抒情方式与苏轼明显不同,因为他已从苏轼那里继承了宏观哲学与抵抗哲学吉川申论之曰:他分析了苏轼宏观哲学的四个层次:“一是以哲学的相对观承认悲哀存在,第二个是以悲哀存在的普遍性来否定对悲哀的执着,第三是把人生视为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以减轻悲哀与绝望,第四是把握人生主动权与悲哀抗争并变绝望为乐观与希望。
陆游正是全面继承了苏轼的人生哲学观,并且相信在漫长持续的人生变化中,机遇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9]正因为这样,陆游并没有被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所打倒,并没有彻底绝望,而是欣然接受并尽量寻求解脱,去找一种方式去宣泄、减轻--——而这种方式就是“梦诗”所以陆游在民族仇恨未雪、个人生活婚姻又不幸的时代境遇中依然能坐享86岁高龄,这未尝不是在梦诗中“遣哀”的结果2).由于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他创作了大量的记梦诗而苏轼与陆游的很多人生遭遇相同,是“异代知音”所以苏轼的记梦诗也必然对陆游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的记梦诗诗多重理趣,并大量容入唐代边塞诗的意象,在北宋王朝夕阳中的向人们展示着辽阔的社会与人生清吟杂梦寐,得句故已忘梦回拾得吹来句,千里南风草木香”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陆游,陆游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创作记梦诗,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将记梦诗进一步完善、发扬光大 二、陆游记梦诗的特点陆游以其高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时人将他比李白,呼之为“小李白”;也有将他比杜甫,誉之为一代“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