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陈州笔记四题.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18193441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35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陈州笔记四题    孙方友古时候,陈州称“宛丘”据史书记载,这地方儿当时是桑林遍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陈风之歌大概就是采集于桑林之中孔老夫子厄于此地时,这里已改为“陈”包文正下陈州,是很往后的事儿这以前,可记载的除去陈胜吴广在此建都之外,最享盛名的就数这位老夫子在陈挨饿了孔夫子遇难之时,曾派子路前往范丹处借粮,几经周折,总算借到了借粮之前他们吃什么?据说是蒲根儿蒲根儿发甜,熟后稍面现在通过厨师烹调,已成为名菜当初孔仲尼吃这玩意儿时,大概并不怎么好受用!陈州蒲草长在万亩城湖里,它不但根儿可以吃,浑身上下均是宝蒲草可以织席打苫,还可以编蒲包;蒲棒成熟后,能装枕,能套褥;最主贵的是蒲黄——就是蒲棒面的那一小截儿《辞海》上称之为香蒲,《本草纲目》中称蒲黄名药“失笑散”就是这种东西掺入灵芝制成的据李时珍老先生说:生蒲黄可活血通经,炒熟后有止血妙用,是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和产后腹痛的良药因而每逢蒲黄成熟的季节,就有好多人采蒲黄这虽是个很苦的活计,但也简便划着小舟,钻进蒲丛里,先采下蒲棒,小心去掉上面的那一小截儿,然后晒干,过箩后便成了生蒲黄所以,每到这个季节,就有人前来收蒲黄这里边,有药铺伙计,也有外地商贾,但天时不如地利,收得最多的,是城南关的吕老六。

      吕老六叫吕超汉,五十多岁年纪,腿脚硬朗,腰板不驼他脸很长,自己曾偷量过,一尺二还有余有人开玩笑说他是马托生的,所以也有人喊他吕老马吕老马很穷,家无立锥之地,就弦歌台后墙处搭了两间窝棚弦歌台是陈州八景之一,四面临水,环境幽雅当年孔子在兵困粮绝的情况下“弦歌不衰”,乃与弟子轮番对话,可说是其“尽人事,以听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及“仁者不虑,勇者不惧,智者不惑”的圣人胸怀达到了顶峰当然,吕老六不讲这些,他只管采蒲黄收蒲黄吕老六的蒲黄,是替城南五十里颍河镇上的曾家药铺代收的曾家药号很阔,云南穿山甲、北疆人参等名贵药物皆有曾家收蒲黄多运湖广一带,从中获暴利曾家富,吕家穷,但是世交据说吕家上辈干买卖,也曾阔过有一年,吕家先人从山东贩梨去罗山,途经颍河镇时,赶上连阴大雨,半月过后,二十余车大鸭梨全都烂掉吕家先人抱头痛哭,惊动了曾家先人曾家先人劝过吕家先人,然后从烂梨中拣出二十几个好梨来,对吕家先人说:“年后来取钱,不会赔多些的!”春节过后,吕家先人去颍河镇果真得了不少银钱问其故,曰:“全都当药引子卖出!”吕家先人感恩不尽,从此两家便成了世交从那时候起,吕家便为曾家收蒲黄,而且不收一分利。

      吕老六自己不违祖训,年年为曾家收蒲黄,从十六岁开始,已干了四十年四十年里,曾家不知赚了多少钱,而吕老六只能混饱肚皮其实他不但逢季摘蒲黄,淡季时什么都干,能编席能织苫,还能打鱼摸泥鳅这人脾气虽古怪,但讲义气有一年,一外地商贾特到陈州收蒲黄,因路途耽搁了时季到了陈州城,听说老六的蒲黄还未运走,便去窝棚拜访,说是只要把货卖与他,价格高出曾家一倍吕老六一听此言,二话没说,便搭手送客陈州人皆说吕老六是仁义之君这一年,天遭大旱,城湖水干涸,蒲草枯萎,自然收不到蒲黄陈州人四处逃荒,吕老六更是生活无着曾家得知,派四轮胶辘轱轿车把他请到了颍河镇曾家少掌柜年方三十有几,对老六格外客气,称兄道弟,亲密无间,还为其布置了两间上房,寻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婆娘,一天三宴,大酒大肉不久,吕老六又白又胖,精神倍增一年余,竟喜得贵子儿子极仿老子,脸亦长,人称吕小马第二年,吕老六告别了曾家掌柜,带妻携子回到陈州城三口人住进地窝子,吃糠咽菜老六仍下湖捕鱼摘蒲黄在曾家一年多的享受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顾,更是没齿不忘曾家的大恩大德吕小马长至十七岁,吕老马已年过古稀他下不得湖了,小马便扛了门户这吕小马自幼长在湖边,水中活计无不精通,摘起蒲黄来,比老马还麻利。

      他也为曾家收蒲黄,不取一分利后来,老马殁,小马也殁了吕小马殁的时候,还不足五十岁,那时候曾家少掌柜还活着,年过八旬得知小马归天,极懊悔地对儿子说:“当初应该给他娶房妻室!”竹匠铺颍河镇北街有个竹匠铺,掌柜的姓李,叫李来福原来的时候,李家主要制作笆子,所以镇人都称他家为“笆子铺”到了李来福这一代,开始扩大经营,不但会制笆子,还能织竹帘,做蒸馍箅子、编竹篮、竹筐什么的每到秋天,他们就去漯河买回许多青竹竹子长,运输比较难小本经营时,李家上辈靠肩扛,现在有了资金,李来福就用水运买一批青竹,摽成竹筏,省了不少力气为防竹爆裂,李来富专盖了几间筒子房,专放竹子工作时,先将中节破开编笆子或织帘,下脚料制成箅子或其他竹器捏笆子需要用温火,将竹烤软了,趁热捏弯笆子也分多种,有大笆和小笆,还有中笆中原一带用笆子主要是搂麦或搂豆叶,几乎家家都离不开,所以销路是不愁的李家的大竹笆很结实,每到夏秋旺季,他们常常让小孩子站在上面,然后拉着满街走这种活广告很见效,前来订货者络绎不绝李家编织的竹帘主要卖给有钱人,因为那时候穷人多,很少有人挂得起,再说,就是买得起,草房土墙也不配当时的大户人家买竹帘也讲派,不是等你织好了再买,而大多是他们自己备料,请竹匠到府上去做,只讲质量,计工时。

      去大户人家织帘除去能挣工钱外还可落些下脚料比如竹梢儿和竹根部,弄回来加工成竹器什么的,也可换钱镇上最大的户数雷家,雷家老院的房子有上百间之多,每隔三年就要换一回竹帘这生意多由李家来做春节过后,李来福就带着几个儿子走进雷家老院,一干一个多月,可挣不少工钱不想这一年,从南阳过来一位姓赵的小竹匠,二十来岁,不但长得眉目清秀,活路做得也精巧这小竹匠原是个串乡工匠,有一手拿手活,会在竹上烙花儿织好竹帘,然后烙上山水或戏画,很是好看为揽生意,他先将烙花竹帘送给大户人家,然后就等消息大户人家自然喜欢这种新工艺,纷纷前来相请颍河镇为水旱码头,光酒馆就有十多家,算是富人的集中地,所以生意好得空前这一下,李家竹铺便遭到了空前的冷落为此,李家竹铺的人就很仇视那个从南阳来的赵竹匠有一天深夜,李来福雇人到赵竹匠的干店里将其毒打了一顿被雇的人头上戴着面罩,进到店里先将赵竹匠捆绑起来,拉到户外,打过之后限他三日之内离开颍河镇岂料赵竹匠是个拗脾气,他猜出是李家竹铺雇人打的之后,并没告官,竟备礼前去李家拜望,并说日后就在镇上混饭吃,已租好了门面房,咱们是同行,求相互有个照应这一下,倒使李来福又气又恼又尴尬本想撵人家走,不想人家非但不走,反而还要在此扎下根。

      李来福无奈,只好默认赵竹匠开业那天,特向李来福发了请柬为不让人生疑,李来福就去贺喜南阳小竹匠很会办事,请了不少豪绅乡党,场面弄得很热烈,李来福见小竹匠是个人才,便请镇西酒馆刘老板作媒,将自己的女儿小珊许给了小竹匠令人遗憾的是,小竹匠没后赵家竹铺生意虽好,可惜没有继承人几十年后,赵竹匠离世由于赵家绝后,财产归了李家这以后,镇上仍然有一家竹铺——李家竹铺那时候,李来福也离开了人世,女儿小珊也年近六十李家后代对这个老姑妈很好,因为他们知道,为让赵竹匠绝后,李来福常让女儿吃打胎药小珊为家族振兴,也甘愿做出牺牲只是她觉得对不住小竹匠,每到节日,总要一个人去丈夫坟头,哭得一塌糊涂陈州龙舟陈州有万亩城湖,碧波荡漾,自然每年皆要玩龙舟陈州龙舟活动,起始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由江南传来据县志载,清廷杭州知府段某是陈州人,晚年告老返乡,回到陈州颐养天年接任的杭州知府,系其早年门生有一年为段某祝寿,不远千里运来龙舟十只,并随带全套操舟人员,在东城湖博大的水面上排开阵式,从农历五月初二到初十,连续表演九日当时,附近各府州县豪门权贵,均来观赏,轰动一方嗣后,地方绅商面求段荣,宁愿集资将龙舟买下,以慰乡里热爱几经周旋,客方慨然以龙舟五只相赠,并拨留操舟人员一部,传授技艺。

      从此,江南小乡龙舟,即在陈州落户龙舟,呈平头柳叶形,轻捷灵便,靠人力划动,游走如飞,极尽操驾之巧每舟多有十三人驾驶,包括“拿手”一人,“扳棹手”一人,“鼓手”一人,“划子”十人因劳动强度过大,一般每舟均三个梯队轻装登舟参加比赛,实际是近四十人为一舟龙舟表演,包括两项内容,即划速比赛和“捉鸭”比赛各舟均搭饰彩坊,前后装点龙舟头龙舟尾,中桅旗杆高悬,随风飘扬锣鼓起处,排划飞舞,群舸争流,在高亢的号子声中,劈水斩浪,舟行如飞,其势磅礴,蔚为壮观湖中浅水处,多有小型彩船,或配之以八音弦乐之声,或有人扮村姑牛童之类,插科打诨,戏水中流,与龙舟辉衬,遥相呼应,并成一种灿烂龙舟技艺表演的高潮是“捉鸭赛”此时,各舟先旗御除一切装饰,只留中桅旗杆,赤条条严阵以待标分五色,以示队属一旦号炮声响,即有人从船上捉鸭掷于水中各队即飞棹奔逼,以先得手为胜捉鸭”技巧全凭群力配合,争取于最短时间接近目标,然后由舟头“拿家”以勾杆突发,将鸭捞起夺魁当然,稍有失调——也就是说,即有一秒之差就会有被对方抢先之险因此竞争性极强龙舟“捉赛”只是一种游戏比赛,只要是水手便可参加而“放鸭人”就不是谁都能放的,一般多是地方权威或名流。

      到光绪末年,陈州新任一位知县,姓胡胡知县为捐官,来陈州不到两个月,正赶端午节赛龙舟因他是新任知县,龙舟会首便请他放鸭胡知县是山西人,没见过龙舟,问老会首说怎么放鸭?老会首说当龙舟都弦在箭上时,由县太爷坐龙船,怀抱一只鸭子,在锣鼓声中,放飞水中胡知县一听要让自己怀抱一只鸭子坐在船头,就担心地问:“那鸭子若屙屎了怎么办?不是让本县的官服弄一身鸭子屎吗?”老会首见这新知县较真儿,急忙解释说:“大老爷放心,只一会儿工夫,不会那么巧的胡知县一听这话,摇头不止,说这种事准敢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什么要怀抱着,不会先放一边儿,到放时再抱出来?老会首说,“所放之鸭为喜庆之鸭,要系着大红绸,放鸭人手举喜鸭在船头上转几圈儿,吸引观者和龙舟队员,为的是掀起一种气氛胡知县又问看龙舟的人多不多?老会首说:“多得很,周围几个县的人都来观看胡知县一想自己初来乍到,趁这机会亮亮相也可以,便答应了不巧的是,临近端午节的前一天,胡知县突遭风寒,病倒了这一下,老会首很着急,因为先请了胡知县,这种时候再请别人不合适,怕人家不干因为这是临时抱佛脚,人家肯定嫌掉价若不换人,胡知县怎肯抱病上船?又加上他患的是伤寒病,湖里风大,若受风了,岂不更糟?这当然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儿,老会首与众人一商量,便去见大老爷,征求征求他的意见。

      若他同意换人,那就找一个不嫌掉价的人;若他坚持带病放鸭,也与龙舟会没了责任老会首来到县衙暖阁,胡知县正在病榻上哼哼师爷悄声问他说老会首求见,胡知县哼哼着坐了起来,望了一眼老会首说:“能否将会期推迟推迟?”老会首无奈地说:“大老爷,端阳节放龙舟,这是千年古规再说,告示早已贴出去,四乡八县的人都知明天赛舟,怎能推迟?”胡知县想想说:“那好,那我只好带病上船了!”老会首一听说县太爷要抱病上船放鸭,很是担心,说:“太爷,湖里风大,你贵体要紧啊!”胡知县哼哼着说:“为了众人的欢乐,我这点小病算什么?就这样定了,明日船头给我放一张床,多放上几条棉被就行了胡知县如此认真,老会首也无奈,只好照办,备了一张床,租了五条棉被,放在了放鸭船的船头第二天,湖边人山人海,数艘龙舟表演一阵之后,开始最后的高潮“捉鸭赛”几队龙舟排成一排,在老会首龙旗的指挥下划到起跑线这时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放鸭船从岸边朝湖中心驶出只见船头处有一张床,胡知县身盖五条棉被躺在船头,县衙师爷怀抱脖系红彩的大白鸭站在床边单等船到中心线胡知县放鸭一开始,众人不知怎么回事,以为船上死了什么人,后经打听,方知是县太爷今日是带病放鸭都觉得这新知县太那个,为了亮相,连命都不顾了。

      这时候,放鸭船已驶到中心线,四边锣鼓敲得更烈师爷轻声唤道:“太爷,该放鸭了!”胡知县问:“外边风大不大?”师爷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