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有关七夕节吃巧果的知识阅读.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5793844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5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有关七夕节吃巧果的知识阅读 七夕节吃巧果详解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七夕节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把戏”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忙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七夕吃巧果的来历 传奇是由于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盼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

      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见 巧果制作起来特别简洁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马上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参加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致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得意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存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七夕巧果的制作方法 1、水调面团调制:在绵白糖、饴糖、豆腐、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参加小麦粉、芝麻仁连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面团调制时加水量要恰当,面团宜编硬一些,以便压制皮面。

      2、成型:将面团等分若干块,静置片刻(5分钟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机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扑粉,用擀面杖(专用木棍)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约厚1毫米左右),横向整齐摺叠;摺叠宽度8厘米以内,约在4厘米处的中间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3厘米以内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即面片中间切两条缝隙),筛去扑粉待油炸机械成型:用轧皮机(皮子车)压薄成型 3、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到175℃左右,先将生坯筛净扑粉,预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质,影响制品色泽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渐渐放入油锅;待浮现油面时,快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马上捞出油锅 4、冷却、装箱:捞出油锅后,快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趁微热装入箱内密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