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黎大学报定稿“三支一扶”的历史考察和比较.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49042007
  • 上传时间:2023-05-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支一扶”的历史考察和比较 于克晓1,2(1.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2.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系 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当下进行的“三支一扶”工作有历史渊源民国以来,面向农村支扶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时代变迁和阶段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代表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总结,进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支扶农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可得启示,认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支扶农村的重要保障;要立足调研,“三支一扶”工作可引知名学者加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要互动配合;始终不能松懈农村教育建设关键词:“三支一扶”;农村;历史考察;历史比较;大学生“三支一扶”工作是指我国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2006年2月,原国家人事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同年4月启动了《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国人厅发〔2006〕38号)这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关注农村建设和发展,并以切实行动探索支扶农村,在我国向来有之尤其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不乏有识之士通过实际行动发起改变农村面貌之探索,他们的实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支一扶”有长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三支一扶”进行历史视角的考察和比较,探析支扶农村活动的历史性规律,以期对我国现今和未来的工作有所启示一、对支扶农村的历史考察我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业为本,奖励耕织,因此在古代历史上农村与城镇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不存在“三支一扶”的开展土壤,但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瓦解,农业逐步走向从属地位,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因此清末民初产生了面向农村支扶的需要民国时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在探索救国发展的路上将视角转向农村,希望通过农村的变化来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如出现了王拱璧的青年村青年自治会、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等新中国成立后,面向农村支扶的探索主要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时期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新时期的“选调生”、“选聘生(大学生村官)”等我国的面向农村支扶工作按照探索的时序变迁和阶段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实行至今。

      ——————————作者简介:于克晓(1984- ),男(汉),山东淄博人,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系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710042)(一)支扶农村的第一阶段探索1.王拱璧的青年村、青年自治会上世纪初,尚还年轻的王拱璧就是一位积极从事革命的进步人士,“五四运动”革命高潮过后,王拱璧便投入到自己的家乡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农场建设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王拱璧立足调查研究,推动乡村自主改造,组织成立“青年自治会”,倡导民主选举村委会,设置“村事务所”、“调解委员会”,易村名为“青年村”他推动教育革新,提倡剪辫放足,破除封建迷信王拱璧将本村的崇实小学堂改为“青年公学”,培养农村各样人才,以人才来带动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王拱璧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当时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的嘉奖,王拱璧被后人称为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者和先行者2.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上世纪20年代以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著名的还有陶行知、晏阳初等人晏阳初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问题有一番深刻认识,他对于中国农村基本问题作出了著名的“四大教育”论。

      晏阳初说:“我们觉得要创办一种人民生活的教育,非先了解人民生活的实况不可因此我们就跑到乡下,从人民的实际生活去找结果,觉得一般人民最感困难的四个问题:一是愚,二是穷,三是弱,四是私[1]他对“愚、穷、弱、私”四个基本问题作出了解释:“愚”主要是指我国大部分农民知识水平低;“穷”主要是指农民的生活水平差;“弱”是说大部分农民身体素质差,很多是病夫;“私”主要是指中国人不团结,如同散沙晏阳初提出了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是进行文艺教育,增加农民的知识来解决“愚”二是进行生计教育,增强农民谋生的能力,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来解决“穷”的问题三是进行卫生教育,增强农民体质来解决“弱”四是进行公民教育,使农民有最基本的公民常识和政治道德,增强农民的团结力,以解决“私”3.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一直对“中国”、“人生”两大问题抱有探求精神的梁漱溟,在上世纪20年代末意识到中国民族自救运动要从农村开始当时,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是沿袭千年的社会组织构造已经崩溃,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又未建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农村建设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认为要在农村建立新社会组织即乡村组织,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团体可以发挥先进技术的最大功效,可以增殖财力,随着公共财富的增大而致使社会本位替代个人本位。

      乡农学校”就是由这一思想产生的最初的自治组织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蒋介石、阎锡山、韩复榘等当局权要的认可和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经济上给了农民很大的实惠总体上说,这一阶段支扶农村的探索主要是由学者自觉并组织团体进行的,内容上包括“政”、“教”、“富”、“卫”四个部分,筚路蓝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创造了支扶农村的历史传统但许多探索由于战争的原因而中道崩殂,非常可惜二)支扶农村的第二阶段探索第二阶段探索的主要事件即是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结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三大差别”,毛泽东同志1955年提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进行生产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也锻炼提高了个人素质延续2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有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和锻炼这虽然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也涌现出了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众多优秀青年,为当时农村的各项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阶段的探索较为特殊,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面临着纷杂的国内外局势,农村政策建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差,加上“文革”的影响,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有限。

      三)支扶农村的第三阶段探索1.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三下乡”活动,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等任务结合起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发展通过“三下乡”活动,也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同时培育农村文化市场2.“三支一扶”在新时期,开始出现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引导大学生青年人才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政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三支一扶”我国有些地方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支扶农村探索活动,为“三支一扶”丰富了内涵比如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选聘、重庆市大学生实践活动等,其特点突出,成效显著1)选聘大学生“村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开始出现此后,大学生“村官”招聘选拔的活动受到推行如今,大学生 “村官”政策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选聘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国家实行“三支一扶”的重要人才保障,通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用他们的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客观上给高校毕业生找到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面积,提升了就业层次。

      2)重庆的“唱读讲传”与重庆大学生“学工、学农、学兵”实践近年来,重庆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内容精粹、雅俗共赏、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到社区、广场、农家院落,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2010年末,重庆官方发起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重庆在校大学生在4年就读期间参与种树,带薪实习,做到“三进三同”,即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撰写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这种实践方式让大学生体会到了基层的真实生活,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促进了大学生与农民的近距离接触,客观上也促进了农村的各项建设 新时期的探索是我国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施政表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时期的探索也反映了部分地方在自主发展、协调发展等问题上有更高的认识和创造力二、对支扶农村的历史比较支扶农村的种种探索经历了从民国至今的长久过程,而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通过比较民国时期和新时期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阶段探索,可以看到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为我们今后的支扶农村实践工作、探索工作作良多的启示。

      一)相同点一是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发展、壮大国家,爱国的热忱都是相同的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个人代价民国开始的在农村探索的工作体现了学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尚人格二是都以农村建设为富国强民的着力点,认可农村对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三是对农村积弊的认识基本相同晏阳初对农村“愚穷弱私”的认识及其治理手段和当下的“三支一扶”政策在目标上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四是都重视人才、智力的重要作用晏阳初等人扎根农村被时人称为“博士下乡”,当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也是要以人才带动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不同点一是探索的社会背景不同民国时期的社会局势还不稳定,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内国际环境都比较恶劣,晏阳初和梁漱溟的探索都因为战争而中断而新时期的“三支一扶”工作则是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背景下进行的,内外环境都比较宽松,物力财力情况都比较良好,政策施展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虽然局部推进程度各有不同,但是稳定的大环境是最大的支持二是探索的实施主体不同民国时期主要是学者个人进行探索,是一个个“点”的形态,与政府的联系较少,是相对独立的,学者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也由于相对独立而致使财力、人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新时期的探索是国家主导实施,从“三下乡”到大学生“村官”逐步从点到面进行铺开,“三支一扶”依靠国家行政命令实施,覆盖面广,推进度强,执行率高,广大青年学生切实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是探索的程度不同民国时期的探索由于是“点”的形态,人力、物力比较集中,因此探索上可以做得比较深、比较细;而新时期的探索覆盖面广,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各个省的探索都有自己的特点,进度、成效是不同的,例如江苏省1995年在我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目前已经经历基础探索、重点突破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3],其他省份则没有全部达到这个程度,有的省份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四是客观的作用不同民国时期探索的主要作用是在农村建设上,在富民强村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而新时期的“三支一扶”工作一方面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一定程度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