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17页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1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C 2. A 3. B 4. B 5. D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 A 7. A 8. C 9. C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10.(12分)能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4分;认识与思考,4分,其中观点态度1分,分析阐释3分;语言4分11.(5分)老子送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 当 今 之 士/聪 明 深 察 而 近 于 死 者/好 讥 议 人 者 也/博 辩 闳 达 而 危 其 身/好 发 人 之 恶 者 也/无 以 有 己 为 人 子 者/无 以 恶 己 为 人 臣 者/孔 子 曰/敬 奉 教 /自 周 反 鲁/道 弥 尊 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处为断句处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参考译文]老子送别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用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
我虽然不能富贵,但得到了仁者的虚名,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慧精明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揭发别人短处的人作为人子不要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懂得保全自己孔子说:“我一定遵奉您的教诲从周返回鲁国,孔子的学说更加受人尊崇了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12. ①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③秦爱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⑤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⑥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13. C(3分) 14. (3分)答案要点:“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不屑(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坚守)(1分),也传达出自己享受夏夜清凉的惬意之感(1分),同时,流露出淡淡的落寞伤感之情(1分)15. 评分要点:①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1分;②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3分;分析作者的情感,1分答案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1分)。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3分),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1分)答案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1分)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3分)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1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16.C(3分)17.A(3分)18.觅食回巢的舞蹈蜂跳着8字舞,向同伴传递食物的方位和距离信息(1分);同伴(以触角上的约翰斯通氏器)通过观察舞蹈蜂的动作并接近其腹部空气振动最强的地方,来获得信息(2分);接到信息后,蜜蜂们(将胸压在蜂房上发出短暂尖叫)振动蜂房让跳舞蜂停下舞步(2分);同伴们来到蜂巢门口,观察太阳的方位,然后出发觅食(1分)本题6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19. B D(4分)20.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 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本题5分对作者评价的理解,3分;对“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理解2分意思对即可)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2.作文(60分)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附录1:2012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60—50分)紧扣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二类卷(49—40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三类卷(39—30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四类卷(29—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
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
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