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德3080444137.doc
8页[摘 要 ]以原机械工 业 部所属高等院校的萌生和发展为主线,等教育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时期,同时对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简要评述以及对现状未来的期盼[翻译 ]:The machinery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four development stag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booming period of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briefly discussed the future situation of hope.[关键词 ]:机械教育 回顾 现状 未来发展方略一、机械工业高等教育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949~1957)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国家对接管的旧有工科院校采取了积极维持、 逐步改造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53 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以前苏联援建项目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为适应有计划、 大 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央教育部开始“以俄为师”,进 行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经过1951~1953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所[ 1 ] 到1953年底,215种,其中工科102有机械工程类系科和专业点,20 778人[ 2 ]通过院系调整,加强和发展了单科性、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形成了机械、冶金、电力、 矿业 、机电、土木、化工等专业基本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专门人才特别是机、电、土、化 类工程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但这种全盘否定旧高等教育的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专才教育模式也给中国工程教育后来的发展带来了理工分家、专业越来越细、毕业生校知识面窄等弊端由于“一五”期间国家所采取的 经济发展战略是将机械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机械工程教育也被当成是重点建设的教育门类1953 年 3 月,教育部批准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划归一机部管理,同时一机部还建立了大连俄文专科学校 (1956 年更名为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当时哈工大经院系调整后只保留了机械、 电机、 土木三系共 13 个专业,学校规模较小, 办学条件较差。
到了 1957 年,哈工大已发展到 7 个系 27 个专业,在校生8 000人, 学校已被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哈工大的一系列改革对理工科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教育制度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1953~ 1957 年,为支持内地新建和扩建学校, 全国高校又进行了局部的院系调整为了大力培养汽车、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干部,一机部于 1955 年 9 月,以华中工学院的汽车及内燃机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工学院的汽车专业为基础,建立了长春拖拉机学院 (吉林工业大学前身) ,设有汽车拖拉机和机械制造两个系1957 年,又抽调上海交通大学、 大连工学院两校造船专业的师资和设备,建立了上海造船学院( 后来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这样 就使部属院校增至 4所到 1958 年,全国高校机械学科共毕业学生 3 271 人[ 2 ] ,基本适应了 50 年代机械工业建设的需要二、机械工业高等教育在调整中曲折前进 (1958~ 1966)1958 年以后, 中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与经济领域“大 跃进” 相呼应的“教育革命 ”高潮在“ 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下, 高校在数量上出现了盲目发展势头, 短期内新建了大批院校和专业。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上海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等工科院校都创办于这一时期到 1958 年,全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共招生26 004 人,在校生达 65 733 人[ 2 ] 1958 年 8月,经教育部和一机部联合批准哈工大以轧钢、 锻压两专业为基础,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 1960 年 10 月该校脱离哈工大, 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97 年更名为燕山大学) ,归一机部领导同时,一机部还将一批中专学校经调整充实后升格为高等学校 例如,以上海机械制造学校为基础, 建立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60 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 (现上海理工学)至此,机械部部属高校发展到了16 所教育革命”在克服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倾向、突破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 探索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急躁冒进、 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过多,教育改革违背了教育规律,高校发展速度超出了国家经济的承载力, 致使办学条件困难、教学秩序混乱、教育 质量降低 从 1961 年到 1963 年,根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全国工科院校由 1960 年的 472 所压缩到1963年的 120所机械类专业招生数则相应从 29 203 人减少到 17 207 人[ 2 ] [ 3 ]。
一机部部属高校经调整后只剩下 7 所 (哈工大已于 1960 年划归国防科工委) ,加上 1962~ 1966 年间相继划归一机部管理的合肥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甘肃工业大学以及原农业机械部所属吉林工业大学等 6 校,部属高校到 1966 年达到了 16所[ 4 ],设有 115 种专业1965 年,全国高校机械专业共有在校生 88 593 人[ 2 ]机械工业高等教育以贯彻《高教六十条》为中心,逐步恢复和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稳定的教学秩序1964 年至 1965 年间, 一些院校还进行了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三、“文革”期间机械工业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1967~ 1976)“文革”期间, 机械高等教育经受了一场浩劫1969年10月,部属院校下放地方,归省、市“革委会”领导,有的学校被撤销,有的被裁并,有的则从城市迁往农村、内地;许多校舍被其他部门占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量被毁;大批教室干部被迫害;高等学校取消招生考试,改革为推荐上学;在校生则停课“闹革命”,教育 质量严重滑坡十年的动乱贻误了一代人的培养到1976年,全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减少到53 099人,仅为1956年的60% ,且质量明显下降,造成人才严重匮乏。
四、改革开放后机械工业高等教育蓬勃发展(1977~1999)粉碎“四人帮 ”后,高等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高等院校通过举办分校、夜校、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和大专班等多种形式,使招生人数倍加,到1984年,全国普通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在校生高达134678人此后,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综上所述,机械工业高等教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建设,机械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 办学层次齐配,学科门类齐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庞大教育体系,每年都有源源不断地为机械行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但较发达国家的机械工程教育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五、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跨入新世纪,中国政府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到 2020 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经验告诉我们, 13 亿人口, 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多的人口,如果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国政府决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各 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一共有 25000 万人,教师达到了 1500 万人,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和国家实力的支柱通过加快发展机械工程教育来推动先进制造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中国机械工程教育要追逐世界工程技术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发展要取得长足的进步简要的介绍一下现在的情况。
第一,机械工程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在中国的高等学校当中,机械工程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分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等专业,在规模上,2005 年,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共是 86.6 万人,当年招生 32.1 万人,在校生的人数占全国工程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了 15.2%,而当年,全国工程教育在校生的人数一共是 568.1 万人,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 35.5%那么在城市来说,2005 年机械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是3.3 万人,本科生在校生人数是 3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是 44.1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的比例为 13:12:1 同时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教育在这些年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布局上,中国有1792所普通高等学校,一共设有171个机械类的博士专业点,454个硕士专业点,1274个本科专业店,880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机械类专业点数占工程教育专业点数的11.9%,占全部专业电枢的3.9% ,设立机械类专业的高等学校有890所。
机械类专业成为工程教育当中的第二大专业,基本适应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对各个层次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 第二,机械工程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比较优势日益明显在中国,始终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学生,把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机械工程专业拥有比较优秀的生源,蓬勃发展的机械工业也为机械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有关部门的权威抽样调查显示,多年以来,机械工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2006年,社会对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位列社会需求的第一位生源好、就业旺,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两个重要的优势同时在机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当中,我们十分注重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十分注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结合,十分注重教学和机械工业实际运用的结合,也十分注重借鉴国外机械工程教育的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程教育培养的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支撑中国企业发展和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骨干力量 第三,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实力显著增强,产学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实施的“985 工程”和“211工程”,也就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样一些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使一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校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工程应用的重要方面军,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学校通过广泛开展产学结合,建立了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在这一点上,中国高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