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5877978
  • 上传时间:2018-06-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49.7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彭南生? ? 内容提要 ?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近代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进行归类分析, 认为 耕织结合!的传统模式主要呈现出四种 变化: ( 1) 以农业为主, 以市场导向为目的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为辅; ( 2) 以市场导向的手工业生产为主、 以农业为辅; ( 3) 纯农业经营户; ( 4) 纯手工业经营户从总体上看, 前两种模式变动占据主导地位, 纯粹的农业经营户和纯粹的手工业经营户在近代农村并不具有规模意义因此, 农工结合!始终是近代农家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但是, 结合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 它既可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也可能是面向市场的商品经济, 关键取决于家庭手 工业生产的性质在 农工结合!的经营模式中, 以市场导向为目的的家庭手工业, 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即维生型与唯利型站在农村工业化的角度看, 唯利型的 农工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但是, 近代中国的农情决定了维生型的农工结合的经营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代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关 键 词 ? 近代中国? 农户 ? 经营模式作者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问题的提出在近代中国农村, 农户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是中国近代农家经济活∀82∀? 学术月刊? 2005 ∀ 12 ??所谓经营模式, 是指在农户这个微观经济单位中生产的组织经营状况, 包括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产品如何处置等等, 具体表现为资本、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中的配置以及产品在家庭消费与市场销售中的状况动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过, 这种现象不是千篇一律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农户人口多少不等、 土地占有与经营规模不同、 各地自然条件以及手工业差异性的存在, 农业与手工业在不同农家中的结合比例也相应不同, 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 两者在农家中也在不断地分化组合乃至于分离 在近代中国, 农户是农村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一个独立的经营系统从总体上看,近代农家选择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相结合的三业一体经营模式,其中农业处于主导地位,养殖业、手工业处于次要地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副业本文限于篇幅,对养殖业暂且置而不论,主要讨论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 ( 下文简称 农工结合!) 经营模 式的变动, 旨在弥补过往研究中大而化之的弊端,进一步加深对农家经济结构分解的历史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

      在自然经济时代, 小农家庭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经营模式比较单一, 即小农业与手工业在 家庭内部的牢固结合, 形象地讲,就是 耕织结合! 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建构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连带的小块土地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同时与社会分工的落后性、市场交换的有限性密不可分 耕织结合! 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家庭生产,家内消费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小农家庭绝对不参与市场交换,事实上,封建社会里也有市场,只不过市场的范围有限,辐射力较 小,一般情况下, 小农是在家庭消费有余的情形下参与市场交换的, 交换的目的也是为了换回必要的生活日用品因此,社会分工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市场交换无法进一步扩大, 耕织结合!的农家经营模式就很难松动打破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通过社会经济自身的 发展, 培植市场, 经过量变性的积累,逐步形成质变, 这是一种社会成本较小的理想方式;其二是通过外来因素的输入,对传统经济造成摧毁式的打击,强行改变原有经济结构,这种方式往往带来剧烈的社会震荡历史表明,近代中国农村被迫采取了第二种方式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近代性变迁,市场扩大 了,交换频繁了, 一方面, 农家传统的经营项目受到强烈冲击, 走向衰亡; 另一方面,新的行业开始出现, 造成了农家新的机会成本, 耕织结合! 的传统模式慢慢开始松动。

      但是,如何看待以 耕织结合! 为代表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及其意义, 学术界还存在着 分歧总体上看, 有关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 大体上是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的: 一是对近代农村手工业经济史的研究, 主要考察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状况及其在农家经济收入结构中的比例, 但对农家农业生产情形关注不够, 因而看不到完整的农家经营模式; 二是对近代农业经济 史的研究, 侧重于对农户经营类型如自耕农、 半自耕农、 佃农等的探讨, 或对农业经营形式中较为进步的经营地主及富农经营的分析, 但对各类经营农户、 尤其是经营地主或富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形下是否从事手工业生产, 在多大程度上从事手工副业生产, 研究仍不多, 从而亦使我们无法看到完全意义上的农家经营模式 具体来说, 无论是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者还是农业经济史研究者, 在对待乡村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认识上, 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其中, 破产论!下的单线历史观影响最为∀83∀? 学术月刊? 2005 ∀ 12 ??国内最早从农家经营模式角度分析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学者当数王亚南, 他在 1950 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一书中认为: 在农业社会, 工业一般是附着于农业, 而形成为农业的工业。

      那种散在于农村方面的工业, 大抵是采取手工业形态, 而这手工业, 则以三个方式从事经营, 其一是副业, 或者说自家消费, 或为贩卖; 其二是当作本业, 兼作农业活动; 其三是当作专业, 变为纯粹手工业经营这纯粹的手工业, 可因其保有工具及原料与否, 而分为独立手工业, 与不够独立的%工资作业 有的学者认为 破产论!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传统经济的破坏, 忽视了对它的维护, 正如汪敬虞所指出的, 资本主义 有破坏手工业的一面它也破坏农业与农村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但是在破坏的同时, 农业与手工业更加结合的一面, 又经常出现在人们 的面前!(; 还有学者通过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手工棉纺织业、 包括潍县乡村手工业织布业的分析, 对传统的 自然经济解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似乎走向了另一极端, 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存在的乡村手工织布业一律视为 自然经济!的产物, 认为乡村手工业内部虽然 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本质上来说, 它仍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充其量也只是%改头换面的 陈惠雄:#近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多元分解∃,#历史研究∃1990 年第 2 期;谢放:#近代四川农村 耕织结合!的分离过程及其局限∃,# 近代史研究∃1990 年第1 期等。

      汪敬虞:#中国近代手工业及其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 1 期 ? 刘灿河:#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山东手工棉纺织业,,, 兼谈对 自然经济解体论!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8 年第 6 期展, 其内容与方式相当丰富, 下图是 耕织结合!变动的理论模型:上述理论模型表明, 耕织结合!经营模式的变动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展开: 第一种是由以耕为主、 以织为辅的传统模式向以织为主、 以耕为辅新模式的转化这是一种模式内的变动, 虽然织与 耕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但就形式而言, 农业与手工业仍然在农家内并存着, 只不过两者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手工业由副业上升成为主业但是, 这种变动后的 耕织结合!模式在经济学意义上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 耕织结合!, 织!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市场的手工业, 而不再是仅仅满足家 庭消费, 其产品已经成为在市场上相对有利的出售物在家内非季节性经营模式中,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位下降, 即便在农忙季节, 农家也不停止手工业生产, 起初主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 随着 织!的规模的不断扩大, 织工已经超出家庭劳动力的范畴, 开始雇工经营。

      在跨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中, 一部分农户自发组织或被安排在合作社中, 实现生产或流通领域内的共同经营在这种模式中, 耕! 的重要性虽已下降, 但始终没有退出农户的生产范畴, 仍需要依靠农业生产来满足家庭部分粮食需求, 因此, 这种经营模式只是有限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第二种是由 耕织结合!向单一手工业经营模式发展, 这是一种实质上的 耕织分离!以织为主、 以耕为辅的新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 且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这时, 家庭劳动力与资 本将主要被安排在手工业生产上, 从事一种或多种手工业经营, 不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 甚至在劳动力短缺时还可能雇工经营, 其极端形式是农户完全脱离与土地的联系, 举家离村进城或到附近的乡镇上开设固定产销场所毫无疑问, 单一手工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供应市场, 因 此, 这是一种完全的商品经济第三种是由 耕织结合!向单一种植业模式发展, 这也是一种真正的 耕织分离!随着乡村手工业在部分农户生产中地位的上升, 这部分家庭的粮食供给不足, 或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料不足, 于是种植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中的农户, 可能加大农业生产力度, 形成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依据不∀85∀? 学术月刊? 2005 ∀ 12 ?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市场环境, 其过程可能呈现出三种向度: 一是农户不再从事家庭手工业, 将劳动力主要配置在如棉花、 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上, 并且只生产家庭所需的必要粮食作物, 其极端形式是完全放弃粮食作物种植。

      二是将家庭劳动力主要配置在粮食作物生产上, 既放弃经济作物的种植, 也不再从事家庭手工业经营三是采取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混合经营模式单一种植业模 式的主要目的也是满足市场需求, 因而也是一种完全的商品经济但是, 从耕织结合向单一种植业模式的变动, 不仅取决于土壤与气候的适宜度( 如某一区域只适合于植稻、 某一区域则适合于植棉等) , 也受制于土地制度安排、 家庭构成等社会因素, 在小块土地经营制下, 难以产生单一种植模式 的规模效应市场与技术构成 耕织分离!的共同相关函数, 即市场越发达、 技术越进步, 耕织结合!的模式 就分离得越彻底, 无论哪一种模式的变动都使得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否则, 耕织结合!只能在其固有的轨道上缓慢地前行三、近代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历史图景当然, 理论模型终究只是一种理论抽象, 它只能为我们分析历史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为归类分析提供一种依据, 而永远也无法替代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在近代中国农村, 时代的特殊性与地域 的复杂性, 决定了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这是任何理论模型都无法反映的, 具体来说, 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历史图景可作如下描述:1. 以农业为主, 以市场导向为目的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为辅的经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农业与 手工业仍然在家庭内部结合着, 但手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模式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存在, 但进入近代以来, 发展得更为普遍与广泛, 乡村纺织业、 造纸业、 编织业、 榨油业等业中都出现了这种方式在纺织业中, 各地都存在着农户在农闲季节织布, 所织布匹负至附近集市 出售的现象以南昌附近的农村为例, 土布皆为南昌四乡农民所织, 南昌之农民, 各家皆有织布木机, 且所备机数皆按各家人数之多寡, 所有摇管牵纱织机等事, 悉由本家之男妇老幼同力合作其开始织布之期, 大率在每年农事毕时, 至翌年将行栽秧, 始行停止))每日织出之布, 则由家中男 丁负入城中, 向各专卖土布店零售, 随时复在城内纱号零买洋纱归家以供纺织 !?这样, 在农闲时节有效地利用了家庭劳动力, 补充了家庭经济收入乡村造纸业是一种商品经济, 它的存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且多以农家副业形式存在四川夹 江纸业 多系家庭工业, 全家无论老少男妇, 均悉制纸之法( 规模较大者, 亦当雇工与其家人合为之) 农忙时, 多从事田间工作, 有余暇, 方操是业!∋河北、 山东、 河南草帽辫主要销往国外, 但仍系家庭副业。

      在河北青县兴济镇, 大抵妇女闲暇 时, 始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