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doc
33页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小学的课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步减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作全面的考查有人把阅读看作练习作文的手段,这也不很妥当;阅读固然有助于作文,但是练习阅读还有它本身的目的和要求。
忽视口头语言,忽视听和说的训练,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在小学尤其应该重视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如果大家认为我的看法大致不错,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了,是否可以把我所说的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调查、研究、设计、试验各方面花它两三年的工夫,给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来祝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精神愉快1980年7月14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会上的书面发言国文科之目的最近遇见好几位先生,他们叹息着说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非赶紧设法挽救不可中学生正是本杂志的读者,有人在细体里为他们着急,为他们用心思‘,我们应该报告一声据多数的意见,似乎所谓国文程度低落就是写不通文言文,甚而至于连不通的文言文也写不来。
他们也承认,有些中学生写语体文还可以;更有人说他们的儿女写回来的“白话信”,那种真率的风趣是他们所及不来的;但是(这个“但是”表示十二分的不满足),这不是个了局,总得写文言文才行呀他们以为语体文只是便利初学的过渡,终极的目的却是文言文,语体文是卑浅的,唯文言文才是高深的东西他们把国文程度低落的原由归到读物的不良上去课本里没有多少篇文言文,又不能选那最精粹的代表作,成绩不良是当然的几犷是商量国文教材应该怎样编选各人的主张就有五花八门之观有人说只消读《论语》就是,读《论语》可以识理;里边长篇短论都有,又可以作行文的楷模有人说,宋元明的语录应该多读,对于青年修养,国文科必须顾及有人说六朝文不宜忽略;那种修辞工夫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有人说国文科的教材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全体;所以如《太上感应篇》也得看看,因为这也是中国文化有人说方今国难当头,应该多读岳飞戚继光等人的传说,以期振起民族精神此外意见还多,比较不重要,恕不报告了29页这好几位先生都是教育家,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其他的教育家想来颇有抱同样意见的,他们也各各直接影响到中学生所以,这并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在这里,颇有问一问国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
我们的回答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更善阅读,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进步修养云云那是身体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为上表现违反修养,毁霹民族精神的书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国文科提倡修养,振起民族精神,却不免招致“文字国”的讥诮30页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花言巧语能写几篇文字有什么用处呢?必须与生活相一致,写作才有意义至于文体,语体文和文言文原没有划然的界限然而就亲切、便利等条件着想,语体文应该普遍地被应用是无疑的学生就性之所好,兼作文言文,当然不必禁止一定要作了文言文,才算国文程度不低落,这成什么话!何况揣摩主张者的口气,写作和生活一致与否倒并不在乎,但求每个学生能够铿铿锵锵写出一些文言文,而且篇篇都是“合作”,他们的国文教学就成功了他们以为中学校只是“国文专修馆”和“文豪养成所”!我们想,做学生的如果把各科的目的问一问清楚,对于他们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刊《中学生》杂志29号(1932-年11月明)国文教学的现状和理想我们将近些年来写的关于国文教学的论文和随笔编成这本书,就题为《国文教学》这里面以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为主,学的也有几篇论及我们都做了多年的国文教师,也编过些国文科的读物给青年们看,本书的文章就是根据这些经写成的这些文章偏重教学的技术方面,精神方面谈到的少因为精神方面,部订的课程标准里已经定得够详细的说“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而一般社会青年学生要求的却正是这两种能力,他们要求学生第一要得通,其次要读得懂我们根据实际情形立论,偏重技术一也是自然而然一般社会把写看得比读重,青年们自己也如此但是在里,在实际教学上,却是读比写重课程里讲读的时数多文的时数,是因为讲读负担着三重的任务讲读一方面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写作的范本学生似乎特别注重写作的范本从前的教偏重示范作用,没有发生读和写的比重问题五四”后的教本兼顾三重任务,学生感到范文的缺少,好像讲读费了很多时间,并没有什么实用,因而就不看重它。
不过这个问题很复杂,范文其实还只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是文言五四”以后,一般学生愿意写白话,写白话而读文言,这是一个矛盾再一个因子是教学教学应该读和写并重,可是讲读的时数既多,而向来教师又没有给予作文课足够的注意,便见得读重了其实重读也只是个幻象,一般的讲读只是逐句讲解,甚至于说些不相干的话敷衍过去,学生毫无参加和练习的机会,怎能够引起他们的趣味,领导他们努力呢?青年们不愿意读文言,尤其不愿意读古书,是因为不容易懂,并且跟现代生活好像无甚关系似的若能在现行的标点分段之外,加上白话往释,并附适当的题解或导言,愿意读的人也许多些到那时青年们也许就可以看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我们尽可以着手用白话重述古典,等到这种重述的古典成为新的古典,尽可以将文言当作死文字留给专门学者去学习,不必再放在一般课程里但是现在还不行,还得学习文言可是现行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一年起就将文言和白话混合教学,文言的比例逐年增加,直到大学一年整个讲读文言为止,这样办效果却不好学生不但文言没有学好,白话也连带着学得不够好教本里选的文言花样太杂,使他们不容易摸着门路,而混合教学又使他们仿徨,弄不清文言和白话的分别。
我们赞成本书附录里浦江清先生的主张,将白话和文言分别教学我们还主张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大学一年还该在作文课里让学生读些白话范本作文该全写白话;文言教学的写的方面只到造句就成110学生不看重讲读,还有一个原故他们觉得讲读总不免咬文嚼字费功夫,而实际的阅读只消了解大意就够;他们课外阅读,只求了解大意,快当得多他们觉得只有这种广泛的阅读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讲读在一年里只寥寥三四十篇,好像简直没有益处似的但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者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功夫,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产生课外阅读,能了解大意,还是靠讲读教育—虽然这种讲读教育没有很大的效率—或者靠自修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尹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是一目数行地回圈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得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一般人的阅读大概都是只观大意,并且往往随读随忘;虽然读得很快,却是毫无用处随读随忘,不但不能帮助写作,恐怕连增进知识和经验的效果也不会有。
所以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这就要谈到师生的合作和学校的纪律了讨论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当,若是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现在一般国文教师的情形,本书中有专篇讨论我们觉得负责的教师真是太少了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有的因为任课太多,照顾不及这种人也许减少钟点调整待遇可望改善有的却因为一般纪律不好,难以独严学校纪律不好,有时固然由于一般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不是某一学校的责任,但是多半还是由于学校当局不尽职或者才力不足只要当局能够和教师通力合作,始终一贯,纪律总会严明的话说回来,即使学校纪律不好,一个教师也还有他可负的责任事在人为,只要诚恳公正,他在相当的限度之内也还可以严格教学的本书里许多文章虽然根据经验写成,却也假定了一些条件,如学校纪律相当好,教师肯负责地干等;从这方面看也就不免还是些理想不过理想是事实之母,只要不是空想,总该能够一点一滴实现的我们在期待着我们将自己的文章分编为上下两辑。
另有浦江清先生《论中学国文》一篇,我们觉得其中精到的意见很多感谢他的同意,让我们附录在这本书里《国文教学》,叶绍钧、朱自清著,1945年4月开明书店出版作者序由朱自清执笔,未署名,无标题读了“抢救国文”的呼吁阅读的材料与方法举凡升天航海代步传情怡心养性启智迪慧,莫不借科学以克服自然繁荣奇异之各种障碍,以促进人类身心优异之发展罗先生评这两例为“糊涂”陈先生说“这二段文章从‘国文’观点来看,实在文通字顺前一个例子最后几句因作者不了解荀子论‘天’的意思,与‘天道’相混,说得有点冬烘,但文字是通的但是今日之大学生头脑冬烘,侈谈天道,试问是谁之过?第二个例子,我和罗先生的意见正相反,觉得不但文字通顺,而且文气紧凑而充沛我平常想,所谓文字通顺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合于语文法,二是合于论理;语文法不是古文笔法,也不是新文学作法,只是我国人口头笔头习惯通行的说法,论理不一定要研习某家名学某种逻辑,只要不违背常情常理,说出来能使一般人理解就成不知道罗陈两位先生是否同意我这个想头如果我这个想头不错,那么,罗先生所说“糊涂”就是不合于我所说的第二个条件陈先生说这两个例子通顺,其实只合于我所说的第一个条件(但前一个例子的“见坠”显然是错误的),而不合于我所说的第二个条件,还是不通顺。
陈先生也说前一个例子“有点冬烘”,“冬烘”与“糊涂”与“不合论理”实是近似的说法至于陈先生说第二个例子“不但文字通顺,而且文气紧凑而充沛”,那恐怕只是故意说说的了从前一个例子自易想到读物选材的问题与阅读方法的问题罗先生“请求中学国文教员选讲适合学生程度的文章”陈先生说:“今日之大学生头脑冬烘,侈谈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