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1-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苏教版必修2.ppt

5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90497627
  • 上传时间:2024-09-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44MB
  • / 5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本11~1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1.学习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2.学习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手法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1.字音辨识字音辨识(1)纶巾(   ) (2)酹江月(  )(3)封狼居胥(  )(4)佛狸祠(  )Ⅰ 语言知识强化ɡuānlèixūbì 2.通假举要通假举要(1)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2)一尊还酹江月:_______________3.词语解释词语解释(1)酹江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烽火扬州路:________________(3)赢得仓皇北顾:______(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同“花”,花白同“樽”,酒杯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文中指洒酒酬月,寄托词人的感情宋代行政区划名岂堪,哪能 4.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______今义:江河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5.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故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2)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_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___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形容词,旧时的名词,原因连词,所以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风尚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土地之大,封内千里:___________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_____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遂收盛樊於期首,函封之:_____故国神游:___________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3)国名词,地方(4)封名词,诸侯国名词,国都古代帝王筑坛祭天国土,土地书信封赏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封闭 望中犹记:_____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诸人持议,甚失孤望:_____(5)望回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盼望希望 6.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尚能饭否: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大江东去:_____②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③赢得仓皇北顾:_____吃饭向东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向北 7.翻译句子翻译句子(1)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劲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 8.名言警句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课文名句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⑦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课外名句课外名句——苏轼作品名句苏轼作品名句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②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③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⑤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Ⅱ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二、背景展示1.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2年,苏轼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仍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他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于是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出来 三、文学常识豪放派是相对婉约派而言的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转含蓄,就用“婉约”二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了苏轼的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品读研析 《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这,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导语 《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他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Ⅰ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答案(1)《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路明晰,请根据图中提供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在图中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三字词语答案 答案 ①绘奇景 ②颂英雄 ③发感慨  答案(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分用典,并且典故的用意各不相同,请仿照孙权和刘裕典故的形式,在图中④⑤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答案 答案 ④评古论今 ⑤壮志难酬 答答案案  (1)用词很有表现力乱”写出了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了巨浪的声势,“拍”写出了波涛的力量,“卷”写出了波涛的翻滚,“雪”写出了波涛的色彩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2)借景抒情用眼前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阅读《念奴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赤壁怀古》,回答问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答案Ⅱ 深读——重点探究 答答案案  (1)原因:词人用周瑜来与自己作对比。

      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词人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2)抒发了词人渴望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对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伤2.登临赤壁,词人为什么会想到周瑜?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 答答案案  上片: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下片: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周郎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3.本词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答案 答案 (1)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仍希望为国效力2)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然而韩侂胄不接受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悲愤——自己很可能会像当年的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当政者弃之不用。

      阅读《永遇乐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4.词人在词作的结尾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什么用意?答案 答答案案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了词人北伐的决心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词情思隽永,含蓄深刻5.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答案 6.“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辛弃疾词中的“用事”,众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太多,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得很成功,能帮助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是为了躲避当朝政治,能免遭迫害对此,你有何看法?答案 答案 答案 (1)英雄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的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7.词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何作用?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答案Ⅲ 延读——思维拓展 多读厚积 用 典用 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Ⅰ 读技法 · 勤练笔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典故,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及对比如用三国时东吴孙权和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懦弱妥协的无能政治行为;用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来类比宋宁宗、宰相韩侂胄对战争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受奸臣所害的故事,类比南宋王朝践踏人才,无知地任用无能之辈作者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及其胆量之大,对当权者毫不畏惧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在创作过程中,用典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

      2.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3.不要随意使用典故,即不为用典而用典4.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用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自己的用意。

      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迁移运用】【迁移运用】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出了生机盎然的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答案案  (示例)谢朓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 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答案 一、课本素材一、课本素材【【点点击击素素材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Ⅱ 读素材 · 善积累 【【运运用用示示例例】】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二、课外素材二、课外素材张恨水的两次破例张恨水的两次破例有“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是民国时最多产、作品最畅销的大作家他为人正直坦荡、爱憎分明、不慕权贵,原则性极强,向来与国统区的达官政要保持距离。

      但他的文学生涯,却有两次破例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都与国民党74军的余程万将军有关 第一次破例是因受余将军之托而改变创作风格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初,余程万率74军57师(代号“虎贲”师)八千余名官兵坚守常德,与三万多日寇浴血拼杀半月余,以全师仅83人生还的重大牺牲,牢牢牵制了日军主力,为援军合围赢得了主动为了纪念常德会战,余程万派两个部下到张恨水位于重庆南温泉的茅屋内,恳请他写“虎贲”师的壮烈事迹张恨水于1945年春动笔,一改写言情小说时擅长的虚构手法,经过深入、细致、严谨的调查采访,终于写成首部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令全国抗日民众倍感振奋 第二次破例是关于酬谢问题《虎贲万岁》快完稿时,余程万非常高兴,特地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尽管张恨水当时十分清贫,但他坚辞不收,表明写书并非为余将军个人,而是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胜利后,余程万驻守南京,为表酬谢要宴请张恨水,也被婉拒了,但张恨水破例接受了余程万送来的一件礼物:一把缴获的日军战刀在张恨水看来,抗战胜利、国耻得雪就是最好的酬谢选选材材感感言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如苏轼、辛弃疾般的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将士而改变创作风格的张恨水和接受缴获的日本军刀的酬谢的张恨水,心中装的也是满满的爱国情! 贺新郎贺新郎·夏景夏景苏 轼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Ⅲ 读美文 · 会赏析 【【读读后后启启悟悟】】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石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词人赋予词中的美人、石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西江月西江月·遣兴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读读后后启启悟悟】】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上片作者说忙在喝酒贪笑,下片则描绘了一次醉态粗看,该词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论语》经典名句赏读1.[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赏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Ⅳ 读国学 · 厚素养 2.[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赏析]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赏析]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的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4.[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赏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