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年整理海南历史上册复习提纲(KCD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摩西的****12
  • 文档编号:149004537
  • 上传时间:2020-10-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2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Knowledge change destiny Hard work is the key to success KCD教育工作室专供KCD实验班专用海南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班级: 姓名: 第1课 海南历史渊源1. 海南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2. 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为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迄今我有一万年3. “三亚人”是海南岛迄今已知的最早居民4. 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在距今至少3000年前(商周时期),陆续迁移到平原、台地、河岸和海湾地带生活,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渔猎和采集等活动,开创了海南历史先河5. 海南的原始社会从秦末汉初时期开始瓦解,清末民(国)初,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还仍然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6. 海南世居黎、汉、回、苗4个民族7. 黎族进入海南时间最早,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西汉以前称“骆越人”,西汉至隋黍“俚”,唐宋以后称“黎”8. 解放前黎族的社会组织被称为“峒”,由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共同劳动,共同生活9. 汉族大约在秦末汉初迁入海南,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清道光年间全岛汉族人口达100万10. 海南回族最早是唐代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

      宋朝初至元朝,数批伊斯兰化的占城人或者占城化的阿拉伯人迁入海南明初,有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从广东番禺等地迁入海南11. 苗族来自广西,一是明万历年间通过军队调防进驻海南,二是明清时期不堪压迫的民众自广西渡海而来12. 西汉以前,古籍称海南为“雕题国”“离耳国”13.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前伏波将军)平定南越第二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珠崖、儋耳二郡十六县,海南正式并入西汉版图14.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复立珠崖郡,史称后伏波将军15.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冼夫人奏请朝廷,重新设置崖州,恢复中央政权与海南联系 16. 唐朝中后期,海南设琼州都督府(简称琼),首次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琼、儋、崖、振、万安5州17. 宋元时期,海南先后隶属于广南西路、湖广行省和广西行省18. 明朝海南分设军政机构,最高军事机构称海南卫,最高行政机构称琼州府(隶属广东省)琼州府治所琼山县,管辖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清朝基本沿袭明制第2课 民族的融合与发展1. 公元前110年,西汉在海南设立珠崖郡和儋耳郡。

      2. 唐朝以前,汉黎分布格局为“汉在北,黎在南”,唐朝时,汉黎分布格局是“汉在外围,黎在腹地”3. 北宋时,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海南各州县推行4. 明朝太祖朱元璋称海南为“南溟奇甸”,“必遣仁勇戌守”在黎峒将黎民编入都图5. 清朝时期全岛实行里甲制6. 南朝俚族首领冼夫人主张俚汉团结,采用怀柔政策,招抚为主,开创海南民族融合新局面7. 海南各地“军坡节”活动纪念冼夫人8. 宋元时期,为躲避战乱,大批汉人迁至海南岛南宋时汉人已超过10万人,与当地黎族混居9. 海南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黎族汉化,二是黎汉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学习,三是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相互支援第3课 古代经济1. 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2. 西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海南开发特点:从北至南,从沿海到中部,缓慢进行3. 海南经济开发经历四个时期:(1) 局部开发西汉至南北朝,原始渔猎经济开始瓦解,“刀耕火种”仍然居于重要地位2) 环岛开发隋唐时期,沿海四周建立州、县,移民增加,耕地扩大,开发水平整体较低3) 全面开发宋元时期,受广东开发影响,海南开发扩大,牛耕和铁制农具大量使用4) 深入开发明清时期,土地开发扩大,水平、畜牧业有所发展,经济发展与大陆差距缩小。

      4. 唐朝以前海南农业十分落后,土地利用率低,耕作粗糙5. 宋朝开始兴修水利,粮食不足,大米需要大陆输入,常年吃薯芋类食物6. 明朝时大量兴修水利和提高耕作技术,引进番薯种植,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7. 清朝乾隆初年,颁布《敕开垦琼州荒地》诏令后,大批移民涌入8. 嘉庆年间,海南人口增长3倍,达150万人,人口过多,缺粮危机再次出现9. 宋元时期,占城稻和小粒花生首先传入海南10. 明朝以前,棉花(海岛棉)普遍种植热带作物中椰子、槟榔成片种植,出现“东路槟榔西路米”的作物分布格局11. 海南古代有制糖、纺织、造船、晒盐等手工业12. 西汉时,海南已种植甘蔗13. 东汉时,农民已掌握榨糖煮糖技术14. 明朝以前,棉纺织技术闻名全国宋末元初,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15. 汉朝方幅布、唐朝斑布以及后来的黎锦、黎单曾作为贡品,饮誉京城16. 明清两代,海南的造船业初具规模清雍正三年,官办海口船厂是广东四大官营船厂之一17. 汉代,沿海居民已经懂得用海水煮盐咸丰四年,感恩县出现了海南第一个晒盐场——成德漏18. 儋州千年古盐田是我国最后一个保留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距今1200多年历史19. 古人把海南岛视为“畏途”“鬼门关”。

      20. 晚清之前,岛内主要交通靠环岛小路连接各州县,此外还有江海水路21. 出岛商品以土产为主,有珍珠、沉香、槟榔、黎锦等沉香质量全国第一,获誉“一两之值与白金等”槟榔是海南财政收入的支柱22. 进岛商品主要有大米、牛畜,以及生产和生活用具等23.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岛上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港口与进出船只24. 明朝末年,土特产除销大陆,还出口日本等国25.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海禁,出口商品增加,沿海各县设立口岸征税,海口设总口岸,后成为全岛贸易中心第4课 文化(一)——教育、戏剧艺术1. 唐朝贞观年间,王义方被贬儋州吉安任县丞,召集黎族首领,选拔学生,新上课,开海南教育的先河2.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收徒讲学,影响极大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苏轼)启之”3.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在府城创办的琼州府儒学,是海南最早和级别最高的官办学府标志着海南正规教育的起步4. 宋代海南出了12个进士5. 北宋的符确为海南第一个进士,姜唐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6. 北宋时,崖城学宫(今为三亚市崖城孔庙)是明清两朝海南南部是高学府,古崖州享有“海外邹鲁”临高学宫是海南西部名声最大书院(今为临高文庙)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

      培养出王佐、刘大霖等人才7. 书院教育是明清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其中琼台书院最为著名8. 明代有62名进士,595名举人,被朝廷誉为“海外衣冠盛事”9. 明嘉靖进士王弘诲上奏《请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提议海南设考场,万历帝准奏,史称“奏考回琼”10. 琼剧是海南的大剧种,俗称“海南戏”,明末清初形成于琼山,有300多年的历史11. 道光十五年(1835年),琼剧班子赴越南西贡演出,首开琼剧出国演出先河12. 琼剧传统剧目丰富,著名戏本有《搜书院》《红叶题诗》《张文秀》等文昌人吴发凤是第一代著名的琼剧编琼,一生编写、改编的剧本超过120种,其中《大义灭亲》《爱河潮》《糟糠之妻》等成为传统剧目13. 1.临高的人偶戏最具魅力的特色是“人偶同台”14. 1.儋州调声是由儋州山歌演变而来15. 黎族传统民是舞蹈中,著名的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等第5课 文化(二)——建筑、宗教1. 古城、古塔、古庙、古街、古楼、古民居等,是海南古建筑的重要遗产2. 海口火山口地区的宋元古村,建筑风格举世罕见3. 清末民初,海口、文昌、琼海、崖城等沿海城镇兴起骑楼建筑4. 海南现存的古城中,崖州古城保存最完整,极具代表性。

      5. 儋州中和的儋州古城,为唐初设儋州的治所中和镇,明洪武年间兴建石城6. 定安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7. 唐朝贞观年间琼州府,从宋至清,琼山府城都是州府所在地,鼓楼为明朝海南卫指挥使王友所建,属军事设施,楼上大铜钟是海南现存最大的铜钟8. 琼海聚奎塔位于琼海市塔洋镇,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海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塔之一9. 定安见龙塔(又名仙沟塔),建于清朝乾隆处间10. 澄迈美榔双塔,又称“姐妹塔”是国内罕见的姐妹塔,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海南石塔中的艺术珍品11. 罗驿村,原为琼岛西行的一个古驿站,南宋末年形成村庄民国初期,著名的“澄江书院”曾迁到此12. 1.海口在北宋时期称为“海口浦”,是琼州府治所对外联系的重要港口海口骑楼街是海南乡土文化与南洋文化、西洋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连体骑楼),也是我国南方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骑楼建筑群13. 佛教在唐朝传入海南,最早的佛寺建在海口府城,叫天宁寺,号称海南第一禅林14. 道教在宋朝传入海南,府城的三清宫(又称三清观)是宋朝海南最辉煌的道教圣地宋徽宗亲题“宣和御碑”在内15. 南宋的白玉蟾是中国道教著名的南宗五祖之一,嘉定年间,被召入太乙宫,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

      现定安县文笔峰仍存有玉蟾宫16. 伊斯兰教在宋元时期传入海南17. 天主教在明朝由葡萄牙传教士传入18. 基督教在清朝由美国牧师传入第6课 历史名人1. 海南明清四大才子:丘濬、海瑞、王佐、张岳崧2. 丘濬:明朝思想家、经济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主要著作有《大学衍义补》,经济思想以“物与币相值”(劳动决定价值)最为著名3. 海瑞: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被誉为“粤东正气”“海青天”4. 王佐:明朝官员、诗人著有《琼台外纪》,《鸡肋集》(诗300余首)5. 张岳崧:清朝探花,禁烟派中坚人物晚年纂修《琼州府志》,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是晚清岭南派有名的书画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