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中国古代白色动物崇拜的文化内涵.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137326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中国古代白色动物崇拜的文化内涵 刘一辰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尊崇白色动物似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这不仅表现为大量的白色动物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 同时又表现为白色动物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以白色动物为尊, 源自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原始先民将太阳及太阳光视为白色, 于是产生了尚白观念同时, 尚白又随着民族的融合以及宗教的流传融合了新的意义,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关键词: 白色动物; 尚白; 文化; 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刘一辰 (1993-) , 男, 山东烟台人, 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17-10-25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ship of White Animals in Ancient ChinaLIU Yichen School of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worship of white animals seems to be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a.This not only show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white animals are found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books, but also shows the white animals as being rich in symbolism by the ancients.White animals are revered,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totem worship, the original ancestors of the sun and the sun as white, so had a white worship concept.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ame a unique cultural symbol that integrates new meaning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the spread of religion.Keyword: white animals; white worship concept; culture; folk belief; Received: 2017-10-25尊崇白色动物,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在众多古代典籍中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白色动物的记载。

      《山海经·西次四经》载:“又北二百二十里, 曰盂山, 其阴多铁, 其阳多铜, 其兽多白狼白虎, 其鸟多白雉白翟[1]78《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 天震大雷, 下有火, 化为白雀, 衔丹书, 集公车[2]33《汉书·郊祀志》曰:“已祠, 肺余皆燎之, 其牛色白, 白鹿居其中[3]371《艺文类聚》引《地镜图》曰:“入名山, 必先斋五十日, 牵白犬, 抱白鸡, 以盐一胜, 山神大喜, 芝草异药宝玉为出[4]122 通过分析上述材料不难发现, 古人对白鹿、白雀、白虎等诸多白色动物都表现出了较为尊崇的态度, 或以其为祥瑞, 或以其为与神明沟通的灵物, 这表明白色动物在中国古代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白色动物作为一种被推崇之物乃至奉作神灵, 其最早的思维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动物崇拜的原始观念随着部落的冲突与融合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流传与演变本文试图以中古时期以前的相关材料为文本, 结合上古图腾崇拜、道教仙话传说以及民间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文化的角度对古代白色动物崇拜这一现象进行阐释一、白色动物的象征类别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观念当中, 白色动物的出现往往与太平祥瑞有关, 同时, 随着民间仙话的兴起和道教神仙传说的发展, 白色动物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凌驾于凡尘之上的仙物, 从凡间走向仙界。

      一) 以白色动物为太平祥瑞之兆以白色动物为祥瑞是中国古代白色动物的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从诸多记载中可以发现, 凡是白色动物现于世, 则必为祥瑞之兆《搜神记》 (卷六) 载:“昭帝元凤三年正月, 泰山芜莱山南汹汹有数千人声民往视之, 有大石自立……石立后, 有白乌数千集其旁, 宣帝中兴之瑞也[5]74 以白乌聚集于巨石之旁为汉室中兴之瑞象《白虎通义·封禅》:“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 以为王者承统理, 调和阴阳……德至鸟兽则凤凰翔, 鸾鸟舞, 麒麟臻, 白虎到, 狐九尾, 白雉降, 白鹿见, 白鸟下[6]893 这里明确地将白虎、白雉、白鹿、白鸟等白色动物与凤凰、麒麟等神兽并列为祥瑞之兽, 显示出古人对白色动物的推崇古人喜欢以白色动物为祥瑞主要因为白色动物往往会与君王相联系《艺文类聚》引《瑞应图》中记载, “白虎者, 仁而不害, 王者不暴虐, 恩及行苇则见”, “王者恩加耆老, 则白兔见”, “白狼, 王者仁德明哲则见”“白狐至, 国民利[4]1714 这些记载都将白色动物的出现与君王的品行相关联笔者认为, 将白色动物与王权相联系实际上源自于中国早期的田狩活动早期的田狩活动中所猎得的稀有动物必须献给君王, 《诗经·七月》中有“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7]153 的说法, 就是将田猎中的小兽留下, 大的较为稀少的珍禽则作为贡品献给君王。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 白色动物实际上是由动物基因突变所致, 因概率很低, 故白色动物非常罕见, 一旦猎得, 必作为珍禽异兽献与君王, 久而久之, 白色动物在人们的观念中就化为了一种与王权息息相关的事物, 每当其出现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君主与王权, 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二) 以白色动物为仙界灵物将白色动物与神仙相关联并作为仙人沟通的桥梁是白色动物的另一重要意义在古人看来, 以白色动物为祥瑞是因为其本身就有特殊的神秘内涵, “白色动物作为祥瑞的意义内核, 即其吉祥意味也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神格属性”[8], 正是因为这一神秘的神格属性使得古代典籍中出现了大量以白色动物为神仙灵异的记载在最初的献祭活动中, 白色动物经常出现, 《穆天子传》记载:“癸酉, 天子南祭白鹿于漯”[9]507, 祭品实际上是一种富有价值的替代品, 而在祭祀等与神沟通的献祭活动中, 献祭物的部分可以代替整体, 而其象征性则可以代替事物本身, 君王给神灵献祭白鹿, 以期获得神明的保佑, 通过祭祀“搭建了人类和神灵之间的桥梁, 因此也是人神交流的方式”[10]由此, 白鹿在事实上成为了人神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 其神格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此外, 在众多神仙传说中也可以寻觅到白色动物的身影, 《抱朴子》曰:“鹿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又载“兔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11]225《太平广记》记载, “鹿千年为苍鹿, 又五百年为白鹿, 又五百年化为玄鹿”[12]3621, 由此可知, 在古人心中白色动物都是经过百年千年的修炼化成的精灵, 这些白色精灵本身就具有神的属性后世神话又将白色的动物与神仙相结合, 《神仙传》曰:“鲁女生者, 饵朮绝谷, 入华山, 后故人逢女生, 乘白鹿, 从玉女数十人[13]58《搜神记》曰:“崔文子者, 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蜺, 而持药与文子[5]89 白色动物成了仙物, 神仙常常携带白色动物与其一同出现, 这是白色动物神格意义的又一飞跃, 是其超自然神秘属性的进一步强化至此, 白色动物从献祭的祭品逐渐演化为神灵, 由凡间动物演变成了仙界神物, 成为了一种饱含仙气的灵异瑞兽二、尊崇白色动物的成因及流传任何一个民族, 在其文化体系当中都会对某一种色彩有着特定的解释, 或是偏爱, 或是抑斥同时, 对于同一色彩的内涵, 不同民族也往往有较大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通常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往往能够反映出本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人重视白色动物的根本还是在于对“白”这一色彩的推崇, 在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体系里, 白色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一) 尚白传统与自然崇拜白色曾经在中华色彩文化体系中有过重要位置殷商王朝是一个尚白的王朝, 这一点在大量的文献记载中都有所反映, 《礼记·檀弓上》曰:“殷人尚白……戎事乘翰, 牲用白[14]194《史记·殷本纪》记载“孔子曰:‘殷辂车为善, 其色尚白’”[15]91, 《淮南子·齐俗训》载:“殷人之礼……其服尚白[16]564《论衡》曰:“白者, 殷之色也[17]143 可见, 殷人无论是祭祀还是平时的着装都喜好白色对于殷人尚白的传统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考论, 如杜道明先生在其《“殷人尚白”考论》一文中, 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等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 进行考察, 证据充分, 观点可靠殷人尚白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殷商时期对天神的崇拜远古时期科技不发达, 在统治者之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迷信色彩, 殷人将天神看作是自己的祖神并称作上帝对于殷人祭天神的传统, 从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存世文献来看, 古时殷商有“燎祭”之说, 所谓“燎祭”《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烧柴焚燎以祭天神[18]206《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 祭天也。

      [14]232 这表明殷人通过祭祀天神表达自己渴望求得天神庇护的心态殷人缘何以天为祖神呢?这很有可能是殷商王朝对上古东夷部族太阳崇拜的扩大化古代东夷部族以太阳为神, 认为太阳可以赐予部落力量, 并由此将太阳以及太阳光视作白色, 从而产生了以白为尊的文化观念, 李炳海先生在其《从殷人尚白到孔子的以素为本》中提出“东夷族尚白, 实际是把白色作为吉祥的象征, 并且已经产生了以白为贵的观念”, “殷商乃至整个东夷族都崇尚白色, 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学术界对此早已取得共识, 没有什么异议”[19]殷人是东夷部族的成员, 殷商时期祭天主要也是祭祀太阳, 这从殷商时期细密而繁琐的祭祀太阳的流程可以看出, 殷商时期有对太阳朝迎夕送的礼拜仪式, 也就是“宾礼”, 而祭祀太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即祭”“既祭”“燎祭”等从这些相关的礼仪中可以看出, 殷人对于太阳崇拜至深由此可知, 殷人祭天以及崇拜天神的根源实际上来自于上古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 而殷人尚白的根源也在于此, “殷商是东夷部族成员, 其色彩崇尚代表了东夷族先民普遍的倾向, 也可以说是殷商尊白其实源于东夷文化”[20]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个部落之间的冲突与民族之间的融合让尚白这种观念随之扩大、流传, 散布到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当中, 被后世所继承。

      而后世推崇白色动物的文化观念, 也可以看作是对上古时期尚白传统的继承与沿袭二) 贵白观念与古代民间信仰不同的宗教体系对“白”都有着特殊的理解与解释, 贵白观念在后世的流传与宗教是分不开的白色在道家的哲学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黑”与“白”被道家赋予了最崇高的思想内核黑色是道家最为推崇之色, 道家以黑为“玄”, 言极其深奥, 有“玄学”之说, 老子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21]1, 玄即为黑, 是幽冥之色, 是道所派生出来的高于一切色彩的颜色而与“黑”相对的“白”则是朴素无华的象征, 是一切颜色的起点, “色者, 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 一立而万物生矣”[16]32, 可见, “白”就如同生万物的“一”, 各种颜色都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道家反对滥色而倡导朴素,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21]1 庄子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22]156 道家认为黑白二色是两种最原始的色彩, 与其宗旨相接近, 所以便成为道家的主流色调另外, 在崇尚辩证思想的道家看来, 白色与黑色又是道的两个极端, 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不可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