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反思.docx
10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反思 Summary: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谋求推翻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控制的一种根本诉求,其宗旨是解决启蒙现代性以来的生存困境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既不能一味的赞颂,更不能全盘否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无限定义之中研究者们应该理性的思考艺术的出路,无论是美学研究对象的扩展、学科定位的调整,还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希望美学通过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中,呈现为一个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态势Keys: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论争B83:A:1673-2596(2014)01-0145-03当前,日常生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浪潮”,对美的追求遍及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名牌服饰、美容院、美发厅、健身房、游泳馆、瑜伽馆等,围绕生活美化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如火如荼,都在展现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城市也越来越美、奢华的超级市场、光彩夺目的巨幅广告牌、灯火辉煌的街道、绿树如荫的广场和公园,美和对美的追求席卷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曾经是一个以艺术为内核的概念,艺术家以发现美、创造美为天职在美学研究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略带乌托邦色彩的未来性目标。
而在当前社会,美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弥散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日常生活审美化”自然成为当前美学首要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本世纪刚刚开始的几个年头里,一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也风生水起一、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从学理上说,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一般的权威解释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逐步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其基本含义有两层:第一,艺术家们摆弄和把玩生活中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审查的对象;第二,艺术家将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以期从家居物品、外观和服饰中营造出一致性的风格现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许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人们已经把自己及周围的环境都看作是艺术的对象[1]概括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心内涵是指60年代以后出现的特定文化景观与生活景观,也包括艺术的商业化,它的突出特点是:美的生产与商品生产的同步,生活场景泛审美化,真实界与虚拟影像之间的界限日常生活审美化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社会时期的基本生存情境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由特定语境生发而来的,这个语境即“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权力控制欲反抗的基地,在60年代以后,这种控制不再由显见的国家机器所执行,而主要是以商品的方式渗入生活的微观层面,也就是说,权力的控制呈现出更隐蔽更分散更严密的状态。
历史的来看,费瑟斯通所指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前两层含义,也就是西方社会探求重建日常生活所做的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行为、艺术活动,而是一种深刻的革命,它的宗旨恰恰是要打破工具理性对生活的主宰制,将被规章制度、被商品、被物所捆绑的日常生活拯救出来,使之恢复生动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此,可以把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一个开放的范畴,视为谋求推翻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控制的一种根本诉求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可谓是沸沸扬扬、争讼不惜,下面对这场的论争的主要观点做简要梳理一)支持者: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持肯定立场的研究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积极的、进步的,意味着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1.传统美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美学,将关注对象集中在艺术上,而艺术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艺术对于生活的疏离和超越,并对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导致艺术、美学与现实社会进程,与广大民众的情感和生活相脱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这种隔阂自杜尚的《泉》对精英主义艺术提出挑战之后,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便被不断打破,使艺术和美学进入和服务于大众的生活,从而拥有了平民主义的品格。
2.传统美学注重理性、精神层面,忽略感性、身体层面,导致了对人的感性生活权利的剥夺比如,宗教美学往往对世俗生活、对身体享受采取打压立场;在革命意识形态下,身体也受到严格的规诫,对美的追求往往被视为反动的腐化的;康德对美感和快感做的过于严格的区分,审美无功利性原则,也将很多生活之美贬低为动物性欲望予以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使美学贴近人们的感性生活,贴近身体,是对人性的尊重二)批判者: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论争中更多的研究者持批判的立场,他们的理论观点比较复杂,多是从不同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质疑与否定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是中产阶级,只有他们才能穿名牌时装、打高尔夫球、出入咖啡馆和西餐厅,享受那种雅致、高档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活打拼的人来说,满眼的富丽堂皇和自己无关,没有心情更主要的是没有资本去感受因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是特权阶层的美学,是中产阶级炫耀自身的方式把特定文化阶层的文化品位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文化诉求,掩盖了文化资本、社会分层甚至社会不公正的现实2.即使是中产阶级,也并未在这种生活“审美化”中获得心灵的提升和精神的超越,他们得到的不过一种炫耀、一种虚荣心的满足,离不开不菲的金钱投入,而心灵的充实、人性的完满并不能单凭物质来实现或者说和物质没有多大关系。
3.归根结底,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不过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是资本和商品逻辑的产物城市的美主要来自资本的推动,和商业密切相关的购物中心、特色店面、巨幅广告,城市的环境改造往往也都有着塑造城市形象以吸引投资的动机然而,资本、商品和美扯上关联只是因为钱,钱能买来真正的美吗?商品的美能给人带来审美的自由吗?恰恰相反,它只会不断刺激人的购买欲望,使人受到物欲的控制,也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焦点时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不断,而不同理论的差异主要源于对语境条件和主体身份的理解差异,而论争的焦点也正在于此一)语境条件:“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否为中国的本土命题由于以上所有的论述观点及理论均是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进入国内以后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探讨部分学者对这一命题在国内的语境条件的本土真实性及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作为“舶来品”,该命题从本质上说只是中国现实语境中的一个“局部命题”,甚至是“伪命题”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语境,是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贫困化”还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此,形成了“非本土论”和“本土论”两种观点非本土论”者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他们对“无远弗届”的相关西方理论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对“盲目崇洋”的风气更是极为反对。
二是他们对各阶层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有着敏感的认知,激烈批判权贵阶层,而对劳苦大众和草根阶层有着深厚的感情本土论”者认为:如果首先承认西方政治经济已经强势渗透进国内,那么我们也难免在文化上步其后尘因此,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判定为一个源于西方,却仍然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客观存在,不仅是当下中国的既成事实,而且将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二)主体身份:应该如何确立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如今,既然“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日益拓展、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那么,作为研究主体,我们应该首先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和言说立场目前研究主体身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批判者、辩护者和阐释者批判者是研究者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因此论争中质疑否定的声音也明显占多数例如,赵勇给出的定义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耿波甚至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学术在当代文化生产中日渐显露出来的庸俗的一面:食利性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辩护者则主要以市民理论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他们以“人在感性满足和感性存在等方面的基本人权”的名义,迎接着这种后文学时代的来临。
然而,比较复杂的是阐释者阐释者并非站在客观的阐释立场不呈现价值倾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他的审美研究逻辑是:首先是阐释其次才是批判,批判以阐释为前提言下之意,研究者首先必须是文化现象的阐释者,而后才能拥有话语权但对价值立场鲜明的“立法者”来说,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事实陈述往往是合二为一、没有前后之分的,阐释者只是向辩护者嬗变的一个过程[2]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无论辩护也好,批判也罢,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车轮一往无前,我们不可能用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和思维定位艺术和美学,更用一种方式一劳永逸的定义我们的未来的生活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我们不可能一味的赞颂,更不可能全盘否定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无限定义之中研究者们应该理性的思考艺术的出路,更应该全局的对待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思考启示,亦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所带来的美学效应一)艺术:一种有风格的生活方式艺术家的独特身份已经瓦解,为艺术界定也有点徒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提示我们另外一种关于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一种有风格的生活方式福柯主张: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福柯代表了一种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创造一种心悬快乐的人生。
他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保持怀疑看作是审美生活的一种必要条件,因此一个有生活理想的人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现状提出疑问,继而寻找新的生活可能性他常常去触犯一般生活方式,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突破禁忌的极端性体验中吸毒、同性恋、虐恋,这些有违一般伦理和法律的非常规生活他都体验过,并最终因为感染艾滋病身亡换句话说,福柯几乎代表了一种冒险性的艺术生活观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冒险式的生活风格也不乏实践者近些年来,攀岩、蹦极、野外生存、赛车等许多旨在获取新奇刺激体验的休闲活动吸引了一些喜欢挑战的年轻人[3]福柯充满冒险性的艺术生活和杜尚略带禅意的艺术人生,都表明了一种新的艺术概念:生活把生活直接看做是艺术,当作艺术来经营实际上这也正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将人类从现行的刻板生活中解放出来,使是生活走向自由、审美,充满意义,愈合被工具理性割裂的人性,使个体走向完善发展,走向科西克和列斐伏尔所向往的“完整的人”艺术是一种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一认识在把艺术从专业限制、学科自律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有助于大众生存质量的提高,而这反过来终将为狭义艺术的提高而酝酿更好的氛围二)学科边界:突破高雅艺术的藩篱我们知道,之前我们对美学的理解为一种用概念和术语把握和解释高雅艺术世界的学科。
我们把美学当做一门关于高雅艺术的哲学,美学研究与艺术实践脱节甚至脱离生活现实然而,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使艺术概念受到很大冲击,不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已经不甚明了,就是艺术与非艺术也难以区分了,艺术是什么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陶东风指出,文艺学和美学“如果坚持把那些从经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特征’当作文学永恒不变的本质,那么他就无法建立于日常生活及公共领域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最后导致自己的枯竭与萎缩关注当下社会的文化景观,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对美学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美学的研究首先应该打开门禁,以开放的姿态使美学突破高雅艺术的藩篱,与社会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建立联系把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这不但对美学是一种新鲜血液的补充,也将反过来有助于改善通俗艺术,促进大众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最终为实现真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服务[4]三)学科性质:走向实践美学长期以来美学始终是作为一门艺术哲学而存在的,概念、范畴、命题、逻辑,这是美学存在的基本形态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这样的学科定性应该加以调整,美学有必要从一门理论学科转向探讨人类审美生存技术的实践学科。
鲍姆嘉通在确立美学学科时,它。





